,詔贈翰林學士,諡文節。正統中,改諡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注:烈士
附三: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因不滿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亂。戰爭歷時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軍攻下首都南京,惠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及子孫的統治,便大封宗室二十多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雖然沒有封地的管治權,但擁有護衛軍隊,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駐守北方邊境的晉王、燕王和寧王軍權更大。
如果太子朱標不是早死的話,即使他將來繼位,按照“長兄為父”的傳統,諸王應會對他存有敬畏。朱標不幸早死,太孫朱允炆是諸王的後輩,感到難以約制諸王,加上諸王擁有軍權,對他構成潛在威脅,便有削藩之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作為長孫繼位,是為惠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先後削去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將會採取行動,在謀士姚廣孝的策劃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燕京北平起兵造反,號稱清君側,指惠帝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需要剷除,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靖”即“平定”,“難”為“災難”,“靖難”代表“平定災難”),瞬即控制北平附近地區,兵力增至數萬人。
由於明太祖晚年誅殺了不少良將,導致惠帝手下缺乏將才可用,朝廷官方只好派65歲老將耿炳文率兵北上*,號稱三十萬人。炳文率官軍十三萬人在八月到達真定,燕軍趁中秋夜,突襲官軍在雄縣的據點,又擊敗了援兵,攻陷啵�藎ㄔ誚窈穎比吻穡�1�腦諞貧�慷傭曬�钁�郵北謊嗑�セ鰨�拷�羆帷㈠鋼搖⒐順殺恢矗��撓牘倬�脅渴�蛉送巳胝娑ǎń窈穎閉�ǎ��崾夭懷觥�
朝廷黃子澄建議撤換耿炳文,改以李景隆接任,增兵至五十萬人;景隆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