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班的課程,使我獲得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有理數》則增強了我對提高學習能力的理性認識。等不及再聽老師講新課,我捧著學校發的所有書,無論課本還是參考教材,貪婪地一冊冊讀下去,並且樂此不疲,而且很快超過教學進度,數學尤為突出。在我的無數次的想入非非中,有一個理所當然的夢就是要成為數學家——雖然它後來被文革粉碎。就這樣,我學會了以書本當老師,學會了自己教育自己。
動盪年代,我失去了繼續上學的機會。好在讀《有理數》的過程留給我無盡回味,讀書的體驗幫助我找到成長的答案,並使我堅信,學習過程是一種終身需要,自學是最適合我實施自身教育的途徑。
離開學校以後,我像當年讀《有理數》那樣,去讀所有我認為有用的書,用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在漫長的歲月裡,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激情,完成了對自己的高等教育,並終生保持著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興趣。
有理數之理(2)
假如沒有胡逸君老師,假如沒有那本《有理數》,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在渴望閱讀的年齡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知識貶值的年代裡,永無休止地在書頁的字裡行間求索,並且從中獲得無限的快樂。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遇到困難拐個彎
我們過去接受的教育是,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與之進行堅決的鬥爭,直到取勝。而我從女兒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看到的,卻是更為現實的態度:遇到可以戰勝的困難,當然應該儘可能戰勝;而對那些難以逾越的困難,不妨拐個彎繞過去。有時候,這一繞就能繞出個柳暗花明。
女兒從小學習小提琴演奏。進入高三,她遇到了學琴以來最大的困難,較長一段時間成績低迷徘徊,她覺得無論怎樣努力,也趕不上班裡那些身手不凡的高手。高考在即,形勢嚴峻。按說,唸了六年音樂學院附中,只要能考上大學,即使當不了獨奏家,將來坐個樂隊總還是可以的,本沒有憂慮的必要。再說,除了呂思清、李傳韻這樣的天才,音樂學院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有幾個能當獨奏家?絕大多數還不是都坐樂隊了?
但是,女兒感到非常不踏實:她覺得自己除了能拉兩下琴,什麼都不會,偏偏琴又拉不到最好,一旦不拉琴了,靠什麼謀生呢?這種危機感一直困擾著她。由於“手小、膽小”(老師的評語),“耳朵挺好的,手也跑得挺快”(也是老師的評語,學琴的基本條件)打了折扣,文化課的優勢也得不到發揮。怎麼辦?懸樑刺股、孤注一擲,還是揚長避短、另闢蹊徑?
女兒決定轉一個專業。與其和一個源於先天條件的困難硬拼,不如拐個彎繞它一繞。於是,她選擇了音樂教育專業。雖然在一般人看來,從演奏轉向音樂教育,似乎是退步,況且當時本校尚沒有這個專業,這就意味著要報考其他院校,增加了考試的不確定性。
繞路,其實也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關鍵要看繞得是否合理。離高考只剩一個多學期,女兒調整了學習方向,開始了最後的衝刺。音樂教育專業除了器樂演奏,還要考鋼琴基礎和音樂理論,需要提交論文,對文化課也有較高要求。經過充分準備,女兒發揮出色,以第一名的總成績考上大學。本科四年,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理論訓練。學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她的專業老師管建華教授鼓勵學生跨校聽課,女兒經常到北大、清華和人大旁聽人類學、哲學和文學課程,豐富了她從文化層面對音樂的理解。大學期間,女兒到廣播電臺和文化傳播公司實習,參與節目策劃和撰寫文案;畢業後又到電視臺做了幾年音樂傳播,覺得適合自己的工作還是蠻多的,於是信心大增。
繞過崎嶇,前途可見。由於對從小就學習的小提琴演奏有著不可割捨的留戀,在經過實踐證明自己不但能拉琴,還可以從事其他工作以後,女兒決定回到演奏專業繼續深造,學習樂隊、重奏、音樂理論、小提琴教學等課程,希望為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經過考託福、錄曲目、提交申請等一系列努力,她獲得獎學金赴美留學,並在一個交響樂團兼職,琴拉得有滋有味。不久前,她所在的樂團還與小提琴演奏大師帕爾曼同臺演出,收穫了一名樂手演出成功的喜悅。
當年放棄登頂,繞道而行,現在看似與一直學習演奏的同學殊途同歸,但是,一路上高山和峽谷的風光卻不一樣,當有了更為寬泛的基礎、更為開闊的視野、更為多元的思考和更為明朗的心態,回過頭來再拉琴,女兒覺得無論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還是掌握技巧和方法的能力,都比單純學習演奏更有優勢。以前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