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遭遇文革,後來插隊,名曰“知識青年”,實為半文盲少年——從此無緣再進學校。
我以自學方式完成了對自己的高等教育,自我教育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
喜歡讀書,似乎沒有什麼理由。儘管先哲不懈地教導我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對書的愛戀,大約是一種與生俱來,並將伴隨終生的情愫。對古人“頭懸樑、錐刺骨”的學習精神,我一向不以為然,既然書讀得痛苦,索性撂手不好嗎?讀書本該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啊。
我年輕時的一位朋友,嗜書如命,閱讀速度極快,一目十行,看她抱卷,煞是一道風景:若是搖頭,必是在讀橫排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之類;若是點頭,必是在讀豎排本的《紅樓夢》之類。晚上在宿舍看書怕影響別人,她便用手電夜夜點亮被窩。還有一位朋友,記憶力驚人,過目成誦,她是我見過的唯一可以倒背如流的人。我試過那種背法,比如把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背作“來上天水之河黃”,舌頭肯定絆在嘴裡,她卻脫口而出,滔滔不絕。靠了精湛的背功,她從工農兵學員讀到碩士、博士而博士後,讀進專業隊伍。
我也差點成為專業讀者。當年進修心理學時,曾在一位教授的極力鼓動下,準備以同等學力考研,但陰差陽錯,最終沒能走進考場。那是我讀書讀得最奮勇也最麻木的一年。那種讀法,極大地破壞了一個人享受文章精華的好心情,扼殺了那奔湧在字裡行間的豐富想象。以至於我恨恨地想:考完這勞什子“研”,一定要從從容容地重讀這些千辛萬苦蒐羅來的好書。後來就悟出,無論多有趣的事,一旦沾了利慾,便會索然無味。
不過客觀地說,那一年讀書頗有成效,學習和儲備的心理學基礎知識,足夠我細水長流地消費一陣子,並且狂熱地愛上了這門學問。
依舊還是業餘讀者。也正是業餘,使我對書有一種永遠的熱愛,對新知有一種無止境的探索;也正是業餘,註定我一輩子敬畏學問,一輩子嗜書如命,一輩子手不釋卷。
沒有被學校教育規範過的讀書,是一種自由寬鬆、靈活有趣而又充滿創造力的學習。也許它於我並不是件壞事,使我保持了熱愛書籍的天性,滋養了我渴求知識的興致。我的那位專業讀書朋友曾告訴我,當她做完厚達四百多頁的博士論文,好久都不想摸書。“你這樣多好,想讀什麼就讀什麼,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只要有心,只要堅持,一樣的博學!”
的確,隨便翻翻的感覺好極了,重要的是真心喜歡。只有在渴求的心態下,讀書才是一種享受。如果下班時經常買一本新書揣著回家,腳下便會生出無限精神,這一路也因為約會一個誘人的夜晚而變得格外幸福。若是先生偶出短差,獨享半人半書的一張床和半眠半讀的一個夜,那樣一種美妙,是什麼語言也無法描述的啊!
流年似水,歷史也是一部厚書。當二十世紀被人類呼拉拉地翻到最後一頁的時候,一個新的千年又出版了。
我願意總有一本書握在手裡,有空就隨便翻翻。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土門》遊記
書店又有賈平凹的新作——長篇小說《土門》。我在西安住過多年,土門那一帶很熟,看見陝西籍作家的精神產物,總有一種親近感。在書店裡,幾次捧了書翻看,又幾次送回書架。決定不買的原因很簡單,我的一位堂弟也喜歡賈平凹的作品,兩年前賈作家另一部小說出版,堂弟來北京出差,興沖沖帶了一本書送我,不巧我已經先買到,堂弟那很是失望的樣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為了留一份喜悅給他,我只好耐著性子等著贈書。
不久收到郵件,果然是一冊《土門》,堂弟所贈!開啟看時,卻一下子愣在那裡。書是賈平凹親筆簽名的,卻並不是贈予我的,扉頁上筆走龍蛇,赫然寫著“史XX先生正”。
史先生是誰我不得而知,卻知堂弟素來喜歡將好書與眾人分享,大約亦想送一個驚喜給史先生,竟莫名其妙地寄到了我這裡。那麼一定還有一本寫著我名字的《土門》,但是它此時在哪兒呢?
第二天接到堂弟電話,說是請賈平凹簽名的一共五本書,準備送給五位親朋好友,自己忙,是託人幫著寄的,沒想到一本也沒有寄對地方。
“你收到了誰的?”他問。“一位史先生。我那本寄給誰了?”我說。
“你瞧,連我都鬧不清楚了,”堂弟苦笑著說。“五本書大遊行, 西安、北京、寧波。。。。。。,弄得我又打長途又發特快專遞,搭上功夫還花冤枉錢。你就耐心等著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