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5部分

發完了感慨,他便登上馬車,回公館睡覺去了。至於回去後是孤枕難眠還是大被同眠,就不為外人知道了。

將此次來南都的差事辦完,沈默的心情也放鬆下來,第二天難得的睡了個懶覺,直到日上三竿才起。

起床梳洗後,穿一身舒適的錦袍,坐在開啟窗戶,有溫暖陽光的水榭裡,一邊享用著精緻的金陵早點……沈默在吃上要求很簡單,但也很挑。他不要求食材多精貴難得,但一定要做出水平,對得起味蕾。還希望能經常變換花樣,往往一樣食物,吃過一次,不會再感興趣了。

然而他至今也未厭倦那種豆腐乾絲,幾乎每餐都要有那麼一小碟。用雞湯煮過的乾絲,盛放在潔白的瓷碗裡,竟有溫香軟玉的質感。那小碟只有盈盈一握,裡面的乾絲也只夠挑一筷子的,倒不是不能多吃,而是沈默記得父親的話:‘美食不可盡享,多了就叫牛嚼’了。

正因為少,所以才不得不細品。在古樸的水榭裡,聽風,看水,咀嚼著柔韌的乾絲,一邊信手翻閱著最新一期的《士林報》,人生的享受怕是莫過於此了。這是他在北京萬萬享受不到的待遇……平時公務繁忙,難得休沐,還要給孩子們做出榜樣,哪能如此懶散安逸?

說起這《士林報》,沈默不禁要小小得意一番,在自己這隻小小蝴蝶的影響下,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報刊,誕生在了中國,要比歐洲早了整整四十年。

其實報紙這種東西,中國從唐朝就有,但是一直到沈默出現,都只是類似於後世‘內參’一樣的東西,僅供官員大戶閱讀,普通市民是看不到的……一來沒有大規模印刷和發行的條件,二來,百姓也沒有這個需求;第三麼,聖人都說了,愚民好官吏,無知勝有知,所以一直沒有誕生出,面向普通民眾的報紙。

然而時代發展到本朝,從條件上講,我國的印刷技術已然成熟、出版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從需求上講,市民階層終於在本朝成熟,大量有點文化、不太為生計發愁的城市居民,對文化產生了旺盛的需求……各種小說、話本盛行的同時,如果出現一種更具時效性和社會性的讀物,自然會大受歡迎。最後,正是市民階層的興盛,導致了官員在離開朝堂,或者沒有進入朝堂時,同樣能有強大的影響力,所謂的在朝、在野,差距已經不像前朝那麼大。那些在野的官員士人,也需要這樣一個說話的平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作為一個後來人,他太清楚報紙的強大力量了,那是引導輿論、開啟民智、使知識分子耳目日新、胡思亂想的不二法寶!庶幾便可風氣日闢,耳目日新,既可利益民生的不二法寶!經過一番細緻摸底和慎重思考後,他決定促使民間報業的發展。嘉靖三十七年,還在蘇州任上的沈默,授意蘇州商業協會會長古潤東,出資興辦民間報紙。

古潤東對沈默的感激如同再造,雖然還不太相信這東西的用處,但不影響他權力辦好此事。當年秋,便在山塘街上創辦了蘇州報社,並派人到蕪湖購買最好的紙張,採用最先進的印刷機器,又從金陵書局僱最熟練的活字版印刷工人,將硬體上做到最好。

軟體上同樣不含糊,除了一些時政要聞,是從邸報上扒下來的外。為了提高報紙的影響力,吸引踴躍投稿,在第一期報紙問世前,古潤東讓人在蘇州各處張貼告示,說《蘇州報》創刊號,歡迎各界投稿,一經採用,一字一兩白銀!

稿酬的概念當時是沒有的,讀書人寫了東西,最多得點潤筆費,根本無法體現自身價值。然而古潤東卻宣稱,一個字付給你一兩銀子,雖然言明是為了慶祝創刊號,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天價啊!

結果十天時間,就收到了三萬多份來稿……這不是說有三萬多人投稿,其實很多人為了增加被採用的機率,不只投了一份,最多的有十幾份之多。不過即使這樣,也足以說明古潤東的金元政策奏效,引起了絕對轟動的效應。

等到報紙面世,便被吊足胃口的市民們搶購一空,然後加印,又搶購一空,再加印,還是搶購一空。為了滿足下屬各縣、近鄰州府的需求,最後一共印了七次才打住,足足售出三十三萬份……不算本錢的話,竟然基本收支援平了,讓本打算賠錢賺吆喝的古潤東大跌了眼鏡!要知道,因為是第一期,除了證交所、拍賣行幾個大商家捧場外,並未刊登任何商業廣告,而廣告才是沈大人所說的主要盈利手段……看樣子,這還能賺錢呢。

這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報紙,沈默當然要珍重收藏。在他的建議下,這份報紙共有八個版面,首版是聖諭廣訓直解,二版是朝廷要聞,三版是本埠新聞、四版是本省、外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