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福並沒有收到信。
希特勒的這種想法應該是真實的。德國佔領了整個歐洲,也是需要時間加以消化吸收的。三年五載之內,希特勒是無意對外擴張了。即便完成了穩固,德國也會把擴張方向選在非洲和中東地區。
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德國並沒有放在心上。鞭長莫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這個世界德日之間的聯絡不是很密切。國與國之間唯有利益。利益不存在了,同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在對蘇聯的作戰上,中國完全取代了日本的地位。德日兩國都盛行法西斯主義,36年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只是意識形態上的東西。實際上的共同利益,並不是很大。
不過,日本的“北進”,即進攻中國,無法實施,擴張的希望便只有“南進”了。
到40年9月份,日本已經在“南進”中取得實效,佔領了荷屬東印度,法屬印度支那也已胸有成竹。日本繼續“南進”,面對的就是英國了。這樣一來,兩國又有了共同的敵人。
但如何應對英國,德日之間一開始,就是存在分歧的。
德國人希望透過日本立即進攻新加坡,作為迫使英國求和的一種手段。但是,德國強烈要求,日本不能對美國動手。如果美國參戰的話,多半也會對德國宣戰,美國的主要利益在歐洲。而德國是要竭力避免與美國交戰的。
裡賓特洛甫在富歇爾對大島說,“一定要以閃電的速度,如果可能的話,做到在不宣戰的和平氣氛中”去佔領新加坡。他說,這樣將使英國喪失戰鬥力,並阻止美國參戰。
然而,日本人確信,他們不能對新加坡發動進攻,否則就會同美國交戰。再說,日本不對英國宣戰,還有什麼利益可言。日本只有對英國宣戰,才可以名正言順地佔領新加坡、緬甸和馬來西亞,乃至與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大島就回答說,日本認為,為了謹慎起見,一定要預計到,不僅將同英國打仗,還有同美國交戰的可能性。根據判斷,光靠從海上去攻打新加坡是極其困難的,一定也要從陸上去進攻。日本的作戰計劃包括佔領媽來西亞,必要時,還需要佔領菲律賓,這一戰役必須同歐洲戰爭的進展協調起來。
可是,對英國宣戰,美國必然會參戰,這就不符合德國的利益了,裡賓特洛甫怎麼也不會同意。
於是,德國和日本反覆磋商,也沒有達成協議,《三國公約》就沒有鳥。
老實說,德國更願意與中國簽署一個正式盟約,結成三國同盟,但我斷然予以拒絕。
義大利戰鬥力只能拖後腿不說,還與英國勾勾搭搭的,我才不會與之結盟呢!
更重要的是,中立立場對中國來說,更有利可圖。中國只與德國達成非正式協議,約定如果德國對蘇聯開戰,中國會在適當時候,配合德國,加入對蘇作戰。
裡賓特洛甫對“在適當時候”有疑問,也有不滿。唐紹儀告訴他,只有德國打到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中國才會對蘇宣戰。德國得到蘇聯的歐洲部分,中國只得到蘇聯的亞洲部分,德國自是要承擔主要責任的。
當然,中國會施加壓力,儘可能避免蘇聯紅軍東方軍團回國參戰。
這些都是閒話了。
德國沒有與日本達成協議,也不是很在意。德國與日本達成協議,唯一的目的就是,迫使英國快速投降,以避免把美國牽扯進戰爭。如果日本非要把美國牽扯進來,那條約的簽署,並不符合德國的利益,也就沒有意義了。
希特勒已經在計劃對蘇戰爭了,有了中國的承諾,德國還是很有把握消滅蘇聯的。進攻蘇聯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蘇聯漫長的國土,使後勤補給困難重重。即使中國不直接參戰,光提供物資補給,也就解決大問題了。希特勒對德軍的戰鬥力,滿懷信心。
到時候,德國解決了後顧之憂,美國再加入也為時已晚了。就算戰爭長期化,德國也不會失敗的。
日本與法國的交涉,步履維艱。間中,中國還插了一槓子,要求在印度支那,取得與日本同樣的經濟特權。日本是想斷然拒絕的,但他不能。好說歹說,給中國以超出各國,僅次於日本的優惠待遇,這才罷了。
而日本與德國沒有達成協議,也多少有不利影響。
因此,日本與法國維希政府的交涉,一直等到拖延到41年1月,使用了最後通牒,才勉強完成。從此以後,日本獲得了在印支任意行動的權利。日本很快就利用這種權利,切實地掌控了印支全境。
日本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