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部分

身著棕色的突擊隊員軍服,向狂熱的支持者們揮手致意。極度興奮的希特勒近乎歇斯底里了。

數以萬計的奧地利人走上街頭,高呼著“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的口號,瘋狂地擁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國”軍隊的到來。希特勒返回維也納來,在數千人的簇擁之中,他驕傲地宣佈“德奧合併”。

“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維也納宣稱:“也是所有其他德園人的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

至此,奧地利終於成了第三帝國下轄的一個省。

在凡爾賽和平條約中,有一條禁止將奧地利與德國合併的條款。

希特勒這麼做,自然是違反了該項條款。但希特勒對此毫不在意,這又不是他第一次違反凡爾賽和約了。

時勢造英雄,希特勒的上臺,便是如此。

慕尼黑啤酒館政變也好,《我的奮鬥》也罷,不過是給希特勒帶來幾分名氣,而這種只怕也是好壞參半。那時候,希特勒在芸芸眾生中,並不顯得出色的,沒人覺得他能成氣候,他只是一個善於言辭,精通演講的“德國下士”。他的極右翼主張在主流社會,總是被當作笑柄。

但是,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了世界,德國損失慘重。隨著德國人失業人數的增多,希特勒的政治綱領就顯的娓娓動聽,為愈來愈多的德國民眾所接納。

希特勒提出,要廢除不平等條約,重整軍備,建立新的強大的德國,消除失業。這些符合各個階層德國人民的要求。

30年,希特勒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贏得了選舉中的第一次勝利,取得107席,成為德國議會第二大黨。

此後,希特勒便一發不可收拾。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並在第二年兼任德國總統。希特勒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限的權力,廢除了民主,成為國家政權的單獨執掌者,即獨裁者。

希特勒他的施政綱領早已確定。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毫不隱晦自己的計劃,清楚地闡明瞭奮鬥目標:為德國人尋求生存的空間,以歐洲東部國家為代價,將領土擴充套件到烏拉爾山脈;獲得軍隊和政權;與猶太人展開殊死鬥爭。

希特勒也正是這樣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希特勒是個非常誠實的政治家(^o^)。

35年,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兵役制,從而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規定,他重新武裝了國民保衛隊,並改為武裝部隊。到第二年,德國陸軍就已擁有30萬人的正規軍,大大超出了凡爾賽條約規定的10萬。

36年,希特勒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巴黎和約》,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

對此,英、法兩國並沒有加以阻止,僅僅提出“強烈抗議”。

對英國來說,中國、蘇聯和德國都是威脅。

中國是東方國家,然中國的組織形式、政治結構完全是美國式的,與各國之間是利益紛爭,規則是一致的,無論勝負均可以共存。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潛力大,對東南亞懷有企圖,中國的威脅很大。然,中國距離歐洲遠,與印度也沒有接壤,從中國到印度交通不便,對英國不存在根本利益的衝突。

蘇聯是全世界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是“自由世界”的死敵,一旦失敗,就無法共存,共產主義如果席捲歐洲,英國也一樣難以倖免。蘇聯的軍事和經濟潛力次於中國,兩者互相牽制。

德國人在歐戰失敗後,一直心懷不滿,且德國企圖統治歐洲,也是個威脅。然德國實力已被大大削弱,威脅降低不少。

如此說來,蘇聯是英國的第一威脅,中國緊隨其後,再次才是德國,日本還要排在後面。

對法國而言,把中國與德國的威脅交換順序,蘇聯威脅最大,德國次之,中國、日本再次之。而對美國來講,日本的威脅還要靠前,就算不能夠排在首位,至少也是第二位,然後才是德國和中國。

這裡要說明的是,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三十年代的世界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風起雲湧。按說,這應該算是件好事,是工人在爭取自己的權利。

然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喜歡罷工——罷工是對國家經濟造成極大破壞。資本主義國家如此,社會主義國家更進一步——直接取消了罷工的權力。因此,蘇聯的威脅超越了地緣政治理論的範疇,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