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部分

和英俄結盟,英國在魁北克問題上向法國做出重大讓步。承認了魁北克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加入加拿大聯邦,同時英國還將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地區的石油開採的40%權益出售給法國。摩蘇爾油田自1908年被發現後,一舉超越巴庫油田,成為全世界最高產的大油田,其單個自噴井的產量便達到了羅馬尼亞石油產量的總和。

雖然英國開出的價格不低,但是這畢竟解了法國舉國上下滴油不產的困境,彼時由於鑽探技術還不過關,北非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田都還沒有發現。

塔列朗選擇這個時候高調訪問柏林,其實質在於為法**隊的備戰爭取時間。以達成在戰爭初期在西線集結優勢兵力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目標。

對於法國人的陰謀,威廉自然是毫不知曉的。他認真的和塔列朗討論了巴爾幹各方可能的妥協方案,塔列朗則表示。法國願意對土耳其施加壓力,對保希兩國做出領土上的實質性讓步。

一時間,整個事情彷彿一下有了轉機。

三天後,一份絕密情報被呈送到威廉面前,這是德國在法國的最高階間諜發回的訊息,此人是法國國防部長的機要秘書。雖然對法國決心動武的確切情況並不知情,但是他大體瞭解英法之間的秘密談判已經取得重大成果。

由此,德國外交部和總參謀部的高層判斷,英法之間的交易一定是英國支援法國在巴爾幹動手為必要條件。這意味著法國和英俄已經決心發動一場針對德奧極其盟國的歐洲大戰了。

雖然私下裡,明斯特和英國首相格雷有著二十多年的交情,但是在涉及國家大事上,這些都是不容被私人感情所左右的。

外交部方面,無論從英國還是從法國得到的情報大部分都是令局勢緩和的好訊息,可越是如此,威廉就越是感到擔心。

他擔心的倒不是戰爭的突然爆發,而是法國會徹底倒向英俄同盟,這會將局勢演變為歷史上一戰前的態勢,雖然德國在遠東還有個小夥伴,可誰知道關鍵時刻小鬼子靠不靠得住呢?

按照道理,塔列朗這個老狐狸是不會輕易放棄法國得來不易的“最後出牌權”的,難道土耳其就如此重要嗎?或者自己這些年來根本就是在執行錯誤的外交方略?

威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要自己判斷當前的實力對比,並仔細數理德國的外交局面。

就德國內部來說,二十世紀初的十年不僅是德國努力拓殖海外殖民地的十年,也是德國在歐洲勢力不斷擴張,並取得重大發展的十年(講話稿來了)。

和拓殖非洲殖民地不同,德國民間資本雖然不願意將資本投向他們不熟悉並且風險極大的海外,但是卻非常願意向鄰近的歐洲各國投資。

羅馬尼亞的商品農業;波蘭東部的林木加工,煤炭和鐵礦開採,西部的紡織品製造;波西米亞的機械製造;匈牙利東部的煤炭採掘以及蒂薩河沿岸的葡萄園;波黑地區的有色金屬採掘;瑞典的鐵礦開採等等產業都吸引了大量的德國民間投資。

此外,德國各大銀行還對周邊國家給於金融支援,以承銷政府債券或者專項貸款(比如修建鐵路)的方式。進行了大量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1904…1913年的十年間,德國對外直接和間接投資高達240億馬克。其中75%投向了歐洲地區。

自由貿易,人員流動以及廣泛的交叉投資使得德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境內以及巴爾幹各國更為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威廉二十多年來的夙願——歐洲聯盟,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913年,德奧兩國關稅同盟條約。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德國工業品在歐洲的市場地位,同時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極大促進了歐洲商業的發展。

海外事務方面,德國在1903…1912的十年間,著力最大,最讓威廉傷神的依然是對英國的外交和貿易的再平衡。

布林戰爭後。大英帝國的不朽神話漸漸遠去,英國的精英階層普遍承認並接受了這一事實。但是,他們也沒有坐以待斃,眼看著自己的榮耀和財富被其他國家掠走。

“英國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下降最主要原因在於法國和德國在1892年簽訂的一紙友好合作條約,當法德兩國不再相互敵對,甚至在海外問題上共同反對英國,那麼我們在外交上可施展的空間就太小太小了。”英國首相格雷在其第一個任期的國情諮文中對議會如是陳述道。

這個道理,英國人明白,法國,德國。俄國甚至美國人心中也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