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的意識”,要“及時地、有力地抓住事變中最關鍵的一環”,“用自己的力量推動歷史前進”。但同時又表現出清醒、冷靜的理性精神。他們如是說:“發表政綱,並不是盡情抒發自己心中‘理想國’的美景;陳述政見,也不是宣稱向一切不合理的事物全面挑戰。”他們強調的是“培養自己腳踏實地的素質”,要“冷卻我們身上不切合實際的一時狂熱,從而使我們具備持久的積極性”。底層的生活經驗使這一代民間改革者從一開始就學會一切從中國的現實出發,立足於中國這塊土地,“我們只做大地上的安泰”。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4)
當然,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明顯的——這一代人自身就有一個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平均化”、“單一化”的社會、時代解脫出來的任務,張揚個性,表現思想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就成為八十年代青年的自覺追求。人們很快就從競選人中區分出了所謂“激進派”與“穩健,溫和派”,“務虛派”與“務實派”。儘管這樣的區分有些簡單化,但差別與分歧的存在,卻是事實:不僅改革綱領不同,而且在精神氣質上也有明顯的差異。有的喜歡談“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使命,對改革的推動作用;有的一開始就申明自己參加競選,只是為了“表明我對改革的擁護”,因而強調知識分子“只有將自己的遠見卓識和工農的淺近的目標結合起來,才能共同組成改革社會的巨大力量”,並特意重申“青年知識分子如不和工農結合,必將一事無成”,並號召要“放下架子去尋找這種結合點並實行結合”。
這些差異和分歧,並不妨礙他們共同面對時代提出的,也是他們自身的問題。
(二) 這一代人所揹負的歷史
這一代人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轉折時期,就必然是既揹負歷史的遺產,又面對未來的變革。而他們自身就是那段歷史所培育的,要從中走出,就必須有一個歷史的清理,也是自身的清理,這是一個充滿了痛苦、疑惑、反覆、猶豫的過程。這都在他們的競選宣言,公佈的政見、改革觀中表現出來。
這一代人所揹負的歷史主要有三:“文化大革命”,毛澤東和社會主義。這在1980年的競選運動中,既是歷史話題,也是一個現實話題,因而成為大字報和答辯會上的一個爭論的焦點。
“文化大革命”:是“封建大反動”,還是“失敗的革命”?
我們說過,“文化大革命”是這一代成長的背景,因此,在走向新的變革時代時,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從總體上看,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校園和中國,人們主要的是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剛剛宣佈結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當時流行的說法,叫“噩夢醒來是早晨”,有一種擺脫夢魘的解放感。但細加考察,就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批判立場。這在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競選人調查”中就表現得很明顯。在回答“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問題時,16人中有9人認為是一場“大反動”,應予根本否定,有6人認為是“失敗的革命”,“不能全部否定”,有1人認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歷史事件”。
其中一位在競選中發表了一篇專題論文:《是“文化大革命”還是封建大反動》,指出,“文化大革命”所要建立的“五七社會”(按:指1966年釋出的《五七指示》所提出的“學生以學為主,還要兼學工、農、軍,批判資產階級;工人以工為主,兼搞農副業;農民以農為主,兼搞工業”等社會理想),和1958年的人民公社一樣,都是“農業共產主義”,“根本不符合現代化生產力要求的專業化分工和科學組織,根本不符合知識分子必然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發揮”;而“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的是‘利益掛帥’、‘經濟主義’、‘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等等,代替這些的是‘政治掛帥’,為‘革命’生產,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等”,這絕不是“反官僚主義”。他的結論是:“從十年###的實際程序中各種封建因素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大復活、大猖獗、大發展和它的目標‘農業共產主義’看,顯然,所謂‘文化大革命’,並非是什麼‘未完成的革命’,實際上它是一場封建大反動!”
另一位在他的文章中也認為“文革”是一個“大反動”,這是“一場被錯誤路線引入歧途的群眾運動”。他也把批判鋒芒指向“封建專制主義”,正是“‘文革’使中國社會的封建印記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