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6部分

唐煥沒好氣地揮了一下手,往外轟趕道:“你們這幫小不點,都到這裡湊什麼熱鬧?趕緊玩去。”(未完待續。)

第0799章 敢炸我的船沒那麼簡單

……

大唐移動通訊公司將lin廣播公司的蜂窩電話運營牌照收入囊中後,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全美第一大蜂窩電話公司的龍頭地位。

媒體自然極為專注這一重大業界動態,但這還不是重點,而是各個蜂窩通訊運營公司燒錢的瘋狂程度。

從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1983年正式發放蜂窩電話運營牌照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五年多的時間了,該領域內的一些資訊,自然沒有秘密可言了。

比如,最能形象地衡量成本投入和價值產出的標準,即每個“人頭”的分攤價格,可謂是概念深入人心了。

《華爾街日報》對此展開分析的一篇文章,標題極為醒目——《位置、位置、位置》,裡面指出,大唐移動通訊公司為了拿到紐約這個“位置”重要的地區的蜂窩電話運營牌照,所支付的每個“人頭”的成本高達365。5美元。

要知道,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剛開始發放蜂窩電話運營牌照的時候,包括各個地方貝爾公司在內的業界強者,態度狐疑,直接導致牌照競爭不那麼激烈,當時每個“人頭”的平均價格大致為4。5美元。

隨著蜂窩電話系統商業前景的逐步明朗化,牌照競爭開始激烈起來,到了1986年的時候,每個“人頭”的平均價格漲到了大約20美元。而西南貝爾在同期的某些收購當中,為每個“人頭”支付了40美元。

再往後,牌照的“人頭”成本,做為紛紛開始正式運作的各家蜂窩電話通訊公司的重要財務資料,變得越來越諱莫如深起來。

但已有的這些情報,足夠說明問題了——大唐移動通訊公司為了擊退所有競爭對手,以拿下lin廣播公司的蜂窩電話運營牌照,給出了堪稱瘋狂的價格。

大家如此不計成本地跑馬圈地,自然有真實的利益驅動。

早在1981年,還沒有被拆解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曾經對蜂窩電話在美國的潛力進行了一次官方評估,其結果認為,要到2000年的時候,其使用者數量才能超過100萬。

實際情況呢,目前蜂窩電話的使用者數量,就已經突破100萬了。

如夢方醒、反應過來的投資者們,沒有閒暇再去計較當初掌控整個美國通訊業的巨無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為什麼大失水準地得出如此愚蠢可笑的評估結果了,如何奮起直追地分上一杯羹,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種情況下,蜂窩電話業務的前景在美國自然越來越被看好。當然了,前提是,你能像大唐行動通訊公司那樣燒得起錢;如果不具備那個實力,就趕緊學學lin廣播公司,高價出售,瀟灑離場;否則的話,就像麥考蜂窩電話公司那樣,不上不下地尷尬吊著。

不用財經媒體多費口舌賣弄,普通人就都明白,有著美國首富做後盾的大唐行動通訊公司,財政狀況可以和貝爾系統一系那樣的傳統通訊大公司媲美,尤其英國電信又加入了進來。

所以,當大唐行動通訊公司將於年內ipo的風聲傳出來後,有心人都為之精神一振,關注著相關的任何風吹草動,唯恐錯過一次發大財的機會。

反觀名列第二的麥考蜂窩電話公司,雖然說起來似乎屈居次席,但牌照數量和排在前面的大唐行動通訊公司差距明顯,而且財務情況比較糟糕,其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於垃圾債券,簡直是把一座大廈建在了沙灘上。

……

“克雷格·麥考的態度很冷淡?”聽完了唐文茂的彙報後,唐煥下意識地反問了一句。

外界對大唐行動通訊公司和麥考蜂窩電話公司現狀的分析,可以說十分到位,而唐煥也有意吞併麥考蜂窩電話公司,好讓非常依賴規模效應的蜂窩電話業務,最大限度地榨出油水來。

唐文茂一臉無辜地聳聳肩,“我和克雷格·麥考會面後,開門見山地道出了來意。對方當即問我,能開出什麼樣的價碼打發他。我自然直接了當地打聽麥考蜂窩電話公司目前的負債情況。結果,克雷格·麥考只冷冰冰地回了一句‘你們肯定要失望了’,便把我打發出來了。”

“如此說來,這傢伙可不像外界所瞭解的那樣窮途末路了,手裡還是有牌可打啊。”唐煥喃喃自語地分析著。

……

克雷格·麥考和蓋茨一樣,都出身於西雅圖的上流社會家庭,甚至上了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