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方圓幾十裡都有聲名。樣板戲從鄉村的舞臺上退出了,極具政治性的節目也不再是一種任務,每到冬天就集中活動的文藝宣傳隊也早已解散,我的兩個阿姨以及當年和她們一道演出樣板戲的人已經進入中老年。作為鄉村文藝活動傳統的延續是,每到春節,有兩個姑娘挑著花擔子到一些門戶走幾步,表示祝福。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挑花擔子的姑娘也不見了。這個時候,一些遠處的民間藝人在春節期間會挨家挨戶地走,唱幾段吉利的詞,主人給了錢後便離開。也有些人家聽見琴聲過來,便迅速關上大門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熟悉與陌生(5)
在我離開村莊之前,耕牛已經沒有幾頭,在公社、大隊、生產隊消失之後,一頭耕牛也沒有了。我出去之前的拖拉機自然早已報廢,現在使用的拖拉機和收割機則是個體買的。說來也很奇怪,上大學之前,我好像沒有吃過牛肉,耕牛老死病死之後是如何處理的,我毫無印象。我讀高中時,物理課有一學期幾乎全是講授拖拉機原理,還有不少實踐課。讓我們回到大隊,任務就是開拖拉機。每個生產隊都有一臺拖拉機,有專門的人負責,從學校回來實習,也只是協助,結束時帶一張大隊蓋了章的表格回學校。勞動對體力的消耗是巨大的,讓機器代替手工,也就是實現機械化,一直是農民的夢想。
然而,拖拉機、收割機是私有財產以後,所有的使用就存在一個費用問題。有些人家捨不得花這個機械化的錢,還是靠體力、靠原始的勞動工具去耕種收割。我假期中回去,就發現有許多人家還像當年那樣用鋤頭、大鍬、鐮刀等。特別讓我不安的是,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在田裡幹活的幾乎是中老年人。在現代化也成為鄉村的關鍵詞和現實生活時,耕種的傳統方式並未消失。
這個時候,我就想到了耕牛,它畢竟可以代替部分人力。但是,我們這個村上已經沒有人會養耕牛了,也沒有人會使用耕牛犁地了。
我至今無法說清楚在我離開之後,這個村莊的變化究竟怎樣。無論如何,鄉村發展進步了,但“三農”仍然是個問題。以前的集體化,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也限制了農民的出路。現在,像我們這樣的村莊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不少人家已經富裕起來。我們以前羨慕的縣城,越來越多的人下崗,或者在低效益的企業工作,而這個時候在農村,有土地的人至少是可以吃飽肚子。我在村上,在縣城,也聽到一些人說農民的日子比城裡人好過。其實這是彼此都隔膜的原因。鄉村生活的改善,除了農民有了土地之外,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副業和外出打工的收入。這個變化減少了農村人口,富餘勞力在城市裡有了出路。但同時,另外的問題來了,我們這一代人成為村莊上最後的農民了。我的那些同學,沒有出去的,成了農村的主力,比我們年輕的幾乎很少有在農村幹活的。我不知道,以後這個村莊上的主人是誰,危機就在不遠的將來。
七十年代留給我們太多的爭議和紛擾,鄉村也是如此。大寨式記工、赤腳醫生、河工、文藝演出等在八十年代的村莊已經成為舊黃曆,但是當這一切消失或者改變時,卻少了一些新的事物銜接。特別是在村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之後,鄉村社會基本處於一種順其自然的狀態。人民公社化時期,村莊的公共事業即使在困難的時候也總在發展中,現在能夠用於公共事業的經費短缺。有鄉鎮企業的鄉村,這一點似乎不同。我們這個村沒有一家企業,也就沒有經費投入了。讓我悲傷的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村莊的公共事業及其管理,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
這是個稱為裡下河水鄉的地方。“*”前省委書記到村上視察,看到綠水碧野,說:“這個地方像江南,就叫江南大隊吧。”我讀大學時,河水仍然是飲用水,但因為汙染,擔回來的水存到水缸後必須用明礬澄清一天才能使用,缸底會沉積厚厚的泥土。而到後來,河水基本不能飲用了,水太肥,綠油油的,還有其他汙染物。鄉村的汙染已經廢棄了祖祖輩輩飲用的那條河。當年在沒有煤球和煤氣時,村裡燒火基本是用麥秸、稻草和棉花秸,而現在村子裡用煤氣的人家也是多數。以前的麥秸、稻草有兩個基本用途:蓋房子,燒火。現在,已經沒有草房子,燒火也不用草了。我每次回去,都看見路上、巷子裡、村頭,只要是空地,都有草堆子,不必說田地裡,巷子裡都散著稻草麥秸。有些河段的水發黃,冒著氣泡泡。問了以後知道, 有些村民把沒有用的稻草沉到河裡去了。一個沒有工業的鄉村, 生態問題也如此嚴重, 這實在讓人吃驚。我從村上再到鎮上,沿途幾乎和我們村一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