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認為,先決條件是義大利不應使外人知道它所打算採取的態度,至少在戰爭開始以前應當如此。因此,我誠懇地請求您用您的報紙和其他手段在心理上支援我們的鬥爭。我還要請求您,領袖,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在軍事上採取示威性措施。至少要牽制住一部分英法軍隊;即使不能如此,無論如何也要使他們狐疑不定。
不過,領袖,最重要的一點是:事情萬一和我所說過的那樣發展成一次大戰,東線的局勢就必須在西方兩大強國能操勝算之前予以解決。然後今年冬天,最遲也不過明年春天,我將以至少和法、英數量相等的兵力在西線發動進攻……
領袖,現在我有一件事要求您鼎力協助。在這一場艱鉅的鬥爭中,您和您的人民所能給我的最大幫助是派來義大利勞工,從事工農業勞動……希望您慷慨應允,對您過去為我們的共同事業所作出的努力謹表謝忱。
阿道夫·希特勒義大利領袖當天下午作了一個溫順的答覆,表示外界絕不會“在戰爭爆發以前知道義大利的態度”,他一定嚴守秘密,並答應'568' 設法牽制住儘可能多的英、法陸海軍力量,他還將向希特勒派出所要求的義大利勞工。據馮·馬肯森大使對柏林提出的報告來看,墨索里尼那一天在回這封信之前,曾經“鄭重其詞地”再次向這位德國大使表示,“他仍然相信,達到我們的全部目的而不訴諸戰爭還是可能的”,並且說,他將在給元首的信裡再一次提出這一點。但是他在信中並沒有提及。看來他當時已經心灰意懶,連提也不想再提了。
戰爭一旦突然爆發,法國雖然能幾乎全部提供盟國方面在德國的西方國境線上所需的軍隊,而且在最初幾個星期內,盟軍在數量上也會遠遠地超過那裡的德國駐軍,但是在8 月將盡的那幾天裡,希特勒對於法國的動向似乎滿不在乎。8 月26日,達拉第總理寫給他一封慷慨陳詞、頗為動聽的信,提醒他法國會採取的行動,並宣告一旦波蘭遭到攻擊,法國就一定出兵作戰。那封信中寫道:除非您認為法國人民的國家榮譽感不如我本人認為德國人民所具有的國家榮譽感,否則就不應當懷疑法國將恰守自己對其他國家,諸如波蘭,所作的莊嚴保證……達拉第在呼籲希特勒透過和平途徑解決他同波蘭的爭端之後,補充說:如果像25年以前一樣,法蘭西和德意志在一場時間更長和殺人更多的戰爭中再次流血,兩國人民都會抱著必勝的信心進行決戰,但是最有把握的勝利者將是毀滅和野蠻的力量。考侖德雷大使在遞交總理的這封信時,還加上了他個人熱情的口頭呼籲,懇求希特勒“看在人道的份上,為了他自己良心的安寧,不要放過這個和平解決的最後機會”。但是這位大使卻不得不懷著“遺憾的心情”向巴黎報告,達拉第的來信未能打動這位元首——“他無動於衷”。
希特勒第二天給法國總理的覆信,巧妙地利用了法國人不願“為但澤送命”的心理,不過他沒這麼講,這話留給法國的姑息妥協派說去了。希特勒宣稱,自從歸還了薩爾之後,德國就對法國放棄了一切領土要求;因此,兩國之間沒有理由一定要兵戎相見。如果竟然發生了戰爭,責任決不在他,而且他會感到“非常痛心”。
在最後那個和平的星期中,德、法兩國在外交上的接觸僅此而已。自從8 月26日那次會見以後,考侖德雷一直到大勢已去、無可挽回的時候為止,沒有再去見過希特勒。在這個緊要關頭對'569' 這位德國總理關係最大的國家是英國。正如8 月25日晚上希特勒推遲了入侵波蘭的行動以後對戈林所說的,他要看一看能不能“排除英國的干涉”。
最後一天的和平日子
英法政府自以為已使德國人和波蘭人同意進行直接談判之後,儘管它們對希特勒深為懷疑,但還是集中力量為實現這一談判而努力。在這項活動中,英國走在頭裡,法國則在柏林,特別是在華沙從外交上予以支援。雖然英國人沒有勸波蘭人接受希特勒的最後通碟,在8 月30日派一個全權特使到柏林去' 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要求,正如哈利法克斯在給漢德遜的電報中所指出的,是“完全不合理的”' ,但是他們卻敦促貝克上校宣佈準備“毫不遲延地”同柏林舉行談判。這就是哈利法克斯在8 月30日深夜拍給駐華沙大使的那封電報的大意。根據這份電報,肯納德須把漢德遜準備提交給裡賓特洛甫的英國照會的內容告訴貝克,向他保證英國將忠於對波蘭的義務,但是強調波蘭必須同意立刻和德國舉行直接談判的重要性。哈利法克斯的電報說:從德國內部形勢和國際輿論的觀點來看,我們認為至為重要的是,只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