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我令,”朱武道,“給大宋傳去訊息,我們要議和!”
573,東南劇變(3)
幾日後,岐山軍釋放了一些宋軍俘虜,並由這些俘虜給童貫帶去了一封信,童貫看過信後大吃一驚,他隨即做了三件事,一是寫了一封密信,派人立刻趕去東京將信交給梁師成和王黼等人;二是等上一封信走了整整半日後,他才又派人將岐山賊寇的這封信送往東京呈給皇帝;三是下令各路宋軍停止一切行動,全部收縮城中加強防禦,嚴密監視並提防岐山賊寇。
兩封送往東京的信的速度都出奇的快,甚至比早兩日從東南出發的太子一行人還早到了東京兩日,在梁師成和王黼看過童貫的信半日後,皇帝也收到了童貫的奏摺,他看罷大吃一驚,急忙連夜下令急召幾位宰輔大臣進宮面聖。幾位宰輔大臣除了梁師成和王黼外,一聽皇帝要急召心中都是頓感不妙,這近一年來,只要是皇帝急召就肯定沒好事,從梁山賊寇造反到夏國入侵,從東征軍大敗又到東南軍大敗,幾乎就是在一夜之間,百年來安定祥和的大宋帝國就像中了魔咒一般,變得風雨交加、黴運連連,只是不知這一次不知從哪裡又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
諸位宰輔大臣先後到達宮外,眾人一碰面,卻誰也不知發生了什麼,只得各懷惴惴不安之心一起進了宮,做好了迎接皇帝大發雷霆的準備,可等他們見到皇帝的面才發現,皇帝居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盛怒,雖然面色不佳,可臉上那一抹莫名的輕鬆之色卻也是極為明顯的。
眾臣對皇帝施過禮,皇帝隨即讓張迪將那封信交給他們看,“諸位愛卿,這是童貫剛剛加急千里送來的東西,你們看看。”
幾位宰輔大臣接過信湊到一起一看,頓時,無比的驚訝都寫在了每一個人的臉上,他們也終於明白皇帝為何既連夜急召他們的原因了,這封信上寫的很明白,岐山賊寇想跟大宋議和!
實話實說,這的確不算是一個壞訊息,如今東南大軍慘敗,兵力空虛,岐山賊寇佔據著兵力以及士氣的諸多優勢,他們現在要是對東南諸地重新發動進攻,則東南必將大亂!朝廷雖在別處還有充足的兵力,但短時間內也無法支援東南,更不用說錢糧這些東西還沒著落。岐山賊寇這個時候主動議和,分明就是在給大宋以難得的喘息之機!
不過岐山賊寇所提出的條件也極為的苛刻,他們竟也想跟當初的梁山賊寇一樣要做藩鎮!
此情此景跟當初又是何等的相似,當初那梁山賊寇也是在將東征軍大敗後,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向大宋提出了同樣的條件,當時大宋在嚴重的外憂內患下不得不妥協答應了梁山賊寇,而那也成為了大宋一個恥辱,直至今日尚不得擺脫!
眾大臣中當即有不少人明確表達絕不能答應岐山賊寇的條件,因為那梁山賊寇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大宋的命令他們根本不聽,對他們打不得也碰不得,如今更是被他們大量的從大宋各地狂賺著錢財,說是藩鎮,其實還不是個國中之國?當初是設想的好好的,待平定了東南再騰出手好好的專門收拾他們,但事實呢?東南不但沒有平定,還把東南大軍又給賠進去了,究竟何時才能剿滅他們便是遙遙無期了。
一個藩鎮還沒解決,怎能再出現第二個藩鎮?!
不過也有以蔡京為首的幾位大臣表示這件事多少還可以考慮一下,因為他們都從皇帝的反應中看出皇帝對這件事並不是特別的反感,否則也不會這麼心平氣和,只是皇帝畢竟是一國之君,有些話不好開口,而他們的責任就是透過他們的嘴把皇帝的心意說出來。
王黼當即出列道,“臣認為這件事或許是一個機會也說不定。”
果然,一直面無表情的皇帝聽了這話眼中頓時一亮,“王愛卿的意思是……?”
王黼繼續道,“聖上,此番東南軍大敗,臣認為與其說是岐山賊寇有多厲害,不如說是太子殿下與童大人大意失荊州,中了賊寇的埋伏所致,若是指揮得當,在正面交鋒下,岐山賊寇肯定不是咱們大宋的對手!而岐山賊寇也明白這一點,他們知道無論從哪一方面都敵不過咱們,所以才會趁好就收,雖打了勝仗,卻主動來跟咱們議和,說白了,他們還是害怕咱們大宋在重整之後再度發兵一舉擊潰他們!”
皇帝聽了立刻點了點頭,臉上的表情頓時好看了許多,王黼這話可是句句都說到了他的心窩裡去了,堂堂大宋怎會打不過一群賊寇呢?!唉,怪只怪太子無能啊!
皇帝是高興了,可以鄭居中為首的幾位大臣的臉色頓時就變得很難看了,因為王黼這話的用意可不止哄皇帝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