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復治御史檢劾事。
普泰初,以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黃門、武衛將軍,並增置六人。
永安已後,遠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復立州都督,俱總軍人。
天平四年夏,罷六州都督,悉隸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舊制:有大將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後,天下多事,勳賢並軌,乃俱置之。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齊獻武王勳高德重,禮絕群辟。昔霍光陵邑亦置長、丞主陵,今請置長一人,丞一人,錄事一人,戶曹史一人,禁備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舊。”詔“可”。
七年三月,詔左右光祿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祿大夫置四人,光祿大夫置四人,太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詔以四中郎將,世宗永平中權隸領軍,今還屬護軍。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凡與帝室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非十族不得與也。高祖革之,各以職司從事。
神元皇帝時,餘部諸姓內入者。
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
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賀賴氏,後改為賀氏。
獨孤氏,後改為劉氏。
賀樓氏,後改為樓氏。
勿忸於氏,後改為於氏。
是連氏,後改為連氏。
僕蘭氏,後改為僕氏。
若干氏,後改為苟氏。
拔列氏,後改為梁氏。
撥略氏,後改變為略氏。
若口引氏,後改為寇氏。
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普陋茹氏,後改為茹氏。
賀葛氏,後改為葛氏。
是賁氏,後改為封氏。
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
可地延氏,後改為延氏。
阿鹿桓氏,後改為鹿氏。
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
薄奚氏,後改為薄氏。
烏丸氏,後改為桓氏。
素和氏,後改為和氏。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胡古口引氏,後改為侯氏。
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谷渾氏,後改為渾氏。
匹婁氏,後改為婁氏。
俟力伐氏,後改為鮑氏。
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牒雲氏,後改為雲氏。
是雲氏,後改為是氏。
叱利氏,後改為利氏。
副呂氏,後改為副氏。
那氏,依舊那氏。
如羅氏,後改為如氏。
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阿單氏,後改為單氏。
俟幾氏,後改為幾氏。
賀兒氏,後改為兒氏。
吐奚氏,後改為古氏。
出連氏,後改為畢氏。
庾氏,依舊庾氏。
賀拔氏,後改為何氏。
叱呂氏,後改為呂氏。
莫那婁氏,後改為莫氏。
奚鬥盧氏,後改為索盧氏。
莫蘆氏,後改為蘆氏。
出大汗氏,後改為韓氏。
沒路真氏,後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