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紀念碑群
經過一年的發掘,這座東西長230 米、南北寬62 米,總面積為14260 平方米
的大型兵馬俑坑終於被揭開,飽受了二十多個世紀黑暗與擠壓之苦的6000 餘件兵
馬俑和數10 輛戰車面世了。人們在親眼目睹了秦兵馬俑神姿風采的同時,也有機
會對它們的設計和創造者作進一步的考察與探索。
據史學家司馬遷撰著的《史記·秦始皇本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
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可以看出,這位後來的始皇帝贏政,
在公元前247 年他13 歲登上秦國王位的同時,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了。建造人
數最多時達到70 餘萬人,前後修建達39 年,直到他死亡並葬入地宮後,陵園的
工程尚未全部完成,其規模之龐大,建築之複雜可想而知。
修築帝王陵墓作為一項巨大的土木工程,在尚無先進機具的古代,需要很長的
時間和為數眾多的人工已屬必然。由於治陵工程曠日持久,就很自然地賦予了它祝
壽和永恆的表象功能。也就是說,帝王生前所屬陵墓的修築時間越長,預示著其主
人越高壽。故,歷代帝王生前為自己修造陵墓便有了“起壽陵”的說法。秦始皇的
祖輩秦孝文王就曾把自己的陵墓直接稱作“壽陵”,沒有取其它的名字。漢武帝17
歲即位,活到71 歲才撒手歸天。由於在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築壽陵,在他入葬
時,不但墓內的金銀財寶堆放不下,而且陵園內修陵時栽的樹木也粗大得可以合抱
了。
秦始皇陵墓的修築初期,曾採取過一項重大的行政措施,這便是秦始皇於十六
年(公元前231 年)設定的“麗邑”。
“邑”作為城市講,則有“大者曰都,小者曰邑”的區別。作為行政性地域論,
則是都、鄙之外的地方。據考古學家分析判定,當時秦麗邑統轄的範圍主要是佔有
今臨潼縣境內的渭河以南地區。隔河,北與高陵、櫟陽相接,南以驪山為界,與藍
田為鄰。東西因有零河、臨河,分別同鄭縣、芷陽接壤。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因陵而設的麗邑,其城址當於始皇陵不是太遠。
陵邑的設立是秦始皇的一個創造,也為以後的漢代所繼承。因服從修陵,便於
管理是其產生的根本,所以它不完全是行政區劃性質的縣邑,而是獨立性較強的陵
邑。據史料載,設定“麗邑”時,秦王政正處於29 歲的中年時期,他已經歷了
“親政”後的7 年政治鍛鍊,剷除■■、呂不韋兩大勢力集團後,任用李斯為客卿,
封尉繚為國尉,並積極採用韓非的理論,使一大批法家人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
著重要作用。從十三年(公元前234 年)起,秦始皇攻趙,定平陽、武城。十六年
(公元前231 年),韓、魏獻地求和。這時的秦始皇雄心勃勃,為了使“統一海內”
和“穿治驪山”兩大事業同時順利進行,他想出了設定“麗邑”的辦法。由於“麗
邑”的設計,使陵墓的修築工程可以更具程式化和組織管理專業化。
歷史上的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 年),秦國正處在向東方諸國發動最後攻
勢的前夜。就在這一年,秦國開始了兩件大事並行的宏偉計劃。一是“初令男子書
年”,二是設定“麗邑”。前者是透過登記年齡,旨在擴大兵源和徭役。後者則是
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兩件事雖不能同義而喻,但用意卻是一致的。由於這兩件大事
的具體實施,秦國才得以把注意力完全投注於戰爭,並以疾風掃落葉之勢,於十七
年(公元前230 年)滅韓;十八、十九年(公元前229 年—前228 年)攻趙,並俘
虜了趙王遷;二十、二十一年(公元前227 年—前226 年)伐燕;二十二年(公元
前225 年)王賁率軍滅魏;二十二年(公元前224 年)大將王翦出兵滅楚;二十五
年(公元前222 年)滅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滅齊,從此統一了全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