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出一部分,用於增加廟內的銘文壁畫之類,還有就是搞廟會等活動,剩餘的就準備用於方便村民跟遊客。
農村的人比較實在,廟裡的錢沒有誰會貪墨的,那可是對神靈的大不敬。因此,也就沒有城市的那樣,大肆斂財。
這是遊客們最為喝彩的地方,就拿今天來說!那些香火等。都是廟裡面免費提供的,大家可以自由去拿,但還是溫馨提示一下,不要浪費。
“來了?那就幫我配製符水,你就弄這種給大家喝的!”楚獻科開口道。
這種符水也稱為神水,是用來給大家喝的。還有一種就是用來洗手的。用來喝的一般不燒符紙,只是一會要讓道士在菩薩面前唸咒語,往水裡面施加法力。用來洗手的,就是燒紙符,可以消除災難。
“好!沒有別的要求?”楚家強說道。說是配製,但其實就是出去挑水。
楚家寨廟裡這種廟裡,一般很少將水直接接過來的。不是出去挑新鮮的泉水。就是用天水,稱為無根水。大家到廟裡祈福之類,通常要先洗手,洗手的水經常都是以前下雨的時候用桶等好的。而招呼大家的茶水。則是新鮮的泉水。
古廟的背後不遠,就有一口活泉,裡面的泉水清澈甘冽,是一口好泉。
楚家強這工作就有些悶了,不像人家別人大鼓打鑼扛旗的。周福榮等人先去跟別人打鼓敲鑼,然後轉到弄旗那兒。
鼓只有一個,很大的那種,通常就是兩個人抬,後面的人敲鼓。敲鼓也是很講究技術的,可能有人會說,誰不會敲鼓?這話不假,大家都會敲,但沒有技術的人,就是胡敲,聽起來不好聽,沒有那種音樂感。
鑼有三個,分大中小,最大的就是廟裡的,也需要人抬,直徑有一米左右。中等的那個就只有半米,用手提就可以。最後一種很小,兩個巴掌大。
還有吹嗩吶的,至少需要兩個人。因為一個人不可能長期吹奏的,吹累了可以換。
“這鼓需要這樣敲。”一個老人對趕新鮮的遊客說道。見那遊客不會敲,鼓聲雜亂無序,也就傳授兩手。
大鼓由兩根較粗的木棰敲擊發音,鼓的中心發音較低而深厚,越向邊緣聲音則越高而堅實。由於從中心到邊緣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時可利用這些變化來豐富它的表現力。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頓擊、悶擊、壓擊、搖擊和滾奏等。
大鼓鼓面較大,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很大。對情緒和氣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響能與樂隊融合,可加強樂隊的低音。它還可以獨奏或作為效果樂器使用,模仿雷聲、炮聲。
要表現出這些不同的音質出來,需要很熟手的鼓手才能敲出來,可不簡單,一時半會是學不會的。
不過,老人家是一位很有經驗的人,他通俗易懂地傳授一種敲擊法,很容易掌握。他首先教大家如何捉木槌,然後教了兩種不同的節奏,一種是三個音律的,另一種是七個音律的。
“我們廟裡,一般這種出巡,都是用這兩種節奏的。學會之後,可以自由組合兩個節奏,連在一起,這樣聽起來就會順很多。”老人家說道。
其他人忍不住跟著學,聽起來貌似不難,加上老人點醒了他們該注意的一些地方。當場,就有人掌握了要領,儘管還沒有老人敲得那麼好聽,但已經很好了。
這種學習方法很快,但也有一定的限制,那就是他們只會這種敲法,換一種聲音跟節奏,他們就不會了。真正的鼓手,是要靈活變通。鼓因為震動很大,所以經常是餘音不絕,這回影響音質,因此要想敲好一手鼓,還需要懂得如何快速消除餘音等等。
看見很多遊客也想參加,楚獻科乾脆將廟裡面的旗幟多拿一些出來。廟存的一共有三五十支那麼多,以前這個時候,也就扛五六支出去做做樣子就可以了。只有在廟會的時候,才會將所有的拿出來。(未完待續)
第四百九十四章 神蹟
楚家強出去挑水的時候,到了半路,乾脆到山河圖裡面提兩桶出來,然後在外面坐一會,時間差不多了才回去,省得走那麼遠。;!說到底,這傢伙還是懶得緊要。
將水挑回廟裡,楚獻科幾個老人家將泉水正桶抬到奉臺上面,就等著道士施法。如今,道士已經將那個紙人鍾馗弄好了。
另外兩桶水則是擺在地上,其中一個道士當場拿出黃紙,然後拿出硃砂之類,用毫筆龍飛鳳舞、天馬行空般揮毫,一口氣將一張符紙畫好。中間是太大的遲疑跟停止的,彷彿一氣呵成。其實,那也不是一筆畫成的,只是道士可能太熟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