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3部分

的學府太學中進行深造,因為他們明白進入太學就等於一腳跨進了大漢官場。

別看這麼多年來劉軒一直在改革教育制度,但實際上原本的教育體系他也並不是完全放棄的,比如太學這種類似於官吏後備體系的存在他一直都保留著,同時也將太學定位為了大漢最高等級的學府,要比全國各處的學院高階的多。

倒不是說劉軒想要推行這種做官最牛的思想,實在是因為這種思想早就已經深入人心,他根本沒法改變——除非他把這個朝廷解散了,然後用強橫的武力迫使這個世界不存在官員——但那樣又有什麼好處?讓世界變成一團亂?

加上這種思想還是很方便他治理天下的,所以也就順勢而為推了一把。

也正是這一把,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了,想要真正的出人頭地就得當官,而想當官最好的路途就是進太學。

現在就連剛剛歸順的鮮卑人都盯上了太學——以前太學是不讓他們進的,宇文他們幾家的優秀弟子來到大漢,最多就是進雒陽學院、長安學院等處進修。

對於這一點,朝中基本分成了三派,一派是堅決的反對派,他們不同意接納這些剛剛歸降的鮮卑人進入象徵著大漢最頂級學府的太學當中,何況太學的學生都是大漢的後備官吏,在某個位置缺人的情況下他們是最優先的選擇,這就意味著鮮卑人有可能滲透進大漢最中樞,而在北魏還沒有覆滅的前提下,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另外一派則認為接納是可以的,但不是現在。總的來說這一派和上面一派的建議有幾分相似,他們認為接納鮮卑人可以,但起碼要等到鮮卑人徹底融入大漢兩代以上才行。倒不是非得認為必須把北魏滅了才行。

最後一派則是同意,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既然要接納,那就誠信接納,如此才可顯出大漢的胸襟,同時這種做法也算是一種表態,就是願意融入大漢並且大漢願意接受的,那麼就會真正的當做自己的子民來看待,不會有任何的偏見或者說歧視,待遇上也不會有什麼差別。

這一派人現在在朝堂上算是佔據了最大的優勢,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抓住了一個關鍵,就是劉軒當年下的詔令:凡大漢子民,必須一視同仁!

不管你以前是什麼人,只要成了大漢子民,那麼就一般對待。如今鮮卑三族併入大漢,那就是漢人了,若還差別對待,豈非是違逆了皇帝的旨意?

正是有這一點,這一派很快就佔據了上風,並且在短暫的爭鬥之後很快就獲得了勝利,最後將奏表送到了劉軒面前的時候,朝堂上的群臣算是已經達成了一致建議:同意鮮卑三族的子弟進入太學,但前提是這些子弟的才學能夠達到標準。

反正一視同仁,那沒可能給你鮮卑人開後門是不?想進太學,行啊,自己考!考的上了,誰也不說你什麼,像是當年呂玲綺、甄宓都是靠著自身的實力考進太學的,劉軒當初就抓住這一點讓這些人無話可說,那麼鮮卑人自然也可以。若是考不上那就別怪他人了,自己回去再好好讀讀書吧。

劉軒看了這個建議自然沒有什麼反對的,而鮮卑人對於這個回覆也很滿意。

雖然沒有什麼優待,但只要能夠一視同仁那就是好的,三家鮮卑人怕的不是大漢朝廷拒絕他們,而是大漢始終將他們當做異族——實際上大漢那些年對周圍這些異族始終是抱著蔑視、鄙視等態度對待的,說白了就是一直沒把對方放在和自己對等的位置上。

早些年強盛的時候還行,後來衰敗了也是那樣這些鮮卑啊、匈奴什麼的自然心氣不順,當然如今大漢又強大了,就算歧視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沒想到大漢還真的說到做到,說一視同仁就一視同仁,倒是讓這幾家鮮卑人感嘆了聲:真是上國風範。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覆,這幾家鮮卑人也就不再耽誤什麼了,秦明和秦朗帶著兵馬在外面與北魏軍馬對峙的這段時間,大漢就以極快的速度正式接收吞併了北趙三國,同時以最短的時間內昭告天下,幾乎一個月的時間,這個訊息就傳遍了大漢的每個角落。

同時,北魏方面也已經知道了大漢正式吞併了三家鮮卑國家,也就是說現在北魏和大漢正式成了最親密的鄰居,雙方已經沒有任何緩衝的區域阻隔——北趙三國被大漢吞併,匈奴被大漢滅掉,地盤也全都佔了去,就連匈奴人也幾乎被殺了個乾淨,相當於被滅族。

雖然少部分跑到了北魏,但也會融進鮮卑人當中去——所謂的鮮卑本身就有不少匈奴人的存在。

從這一天起,北趙等原本三個由鮮卑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正式併入到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