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到了明朝末年,在全國普遍災荒的背景下,太湖流域也遭受了多次災害,雖然還不至於傷筋動骨,但畢竟讓百姓們的生活更加困苦了一些,一些百姓走投無路下,便紛紛進入了那煙波浩淼的太湖之中,當起了打家劫舍的水寇,雖然官府多次進湖圍剿,但畢竟活不下去的人太多,而且湖上水道眾多,湖中島嶼也不少,再加上官軍腐敗無能,因而水寇剿不勝剿,太湖也變得危險起來。
在太湖眾多的水寇之中,最強大的一支是由一名落第的秀才率領的,那秀才叫什麼名字已經沒有人知道了,人們只知道他的外號——五尺孔夫子。
這個外號是有來歷的,據說他姓孔,身高還不到五尺,甚是矮小。本來考官看見他姓孔,而且文章也做的不錯,原是打算將他錄取的,但當知道他身高才五尺時,就立刻拿下了他的考卷,還做詩一首,以諷刺他的委瑣形象。“五尺孔夫子”大怒之下,一把火燒掉了儒衣儒冠,發誓從此不讀詩書,隨後變賣了全部家產,進湖投了水寇,並給自己起了這麼個有些大不敬的諢號。
本來那股水寇與其他的太湖水寇一樣,都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組成的,良莠不齊,而且組織混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自從這個“五尺孔夫子”入夥之後,情況就漸漸發生了改變,由於“五尺孔夫子”讀過書,通禮曉情,又能從一些兵書上拿出些兵法之類的主意,所以這股水寇漸漸壯大起來,逐漸兼併了其他的一些水寇,最終成為了這太湖中最大的一股水寇,他們不僅在太湖眾多水寇中稱霸,甚至還數次單獨擊敗前來進剿的官軍,名聲大噪。
後來那水寇的頭領在前往蘇州會相好的姐兒時被官軍拿住,隨後在南京被剮了三千刀,於是這“五尺孔夫子”就被推舉為新的頭領。他深知自己實力有限,不可能與官軍長期對抗,於是便逐漸用銀子開路,最後終於成功的賄賂一名朝中的大官,在得到“五尺孔夫子”不再進擾湖邊商家地主的保證後,一頂“蘇州府副斷事”的七品官帽就飛到了“五尺孔夫子”的腦袋上。
這“五尺孔夫子”倒也沒有將這官帽放在眼裡,他只在那衙門裡待了不到兩天便向上官告了假,又回到了這太湖之中,並領著眾部下在這太湖的湖邊修築了一座水寨。水寨位於太湖的西北邊,與那無錫城隔湖而望,兩地相距四五十里,站在水寨的寨樓之上,可以看見無錫城西那惠山的山頂。水寨由巨石壘築而成,四周環以取之不盡的湖水,寨子週迴七里,堅固異常,四周的寨牆上還架了幾門大炮,真可謂是壁壘森嚴。
不過,這“五尺孔夫子”只在寨子裡享受了兩年就駕鶴西去了,由於沒有了他的經營,這座水寨一日不如一日,眼見著就要人去寨空了。
直到五天之前,這座水寨才又熱鬧起來。
五天之前,一支來路不明的軍隊忽然經過這裡,他們發現了這矗立在湖邊的水寨,於是便不由分說攻將過來,將水寨裡剩下的水寇殺了個乾乾淨淨,隨後又忙了整整一天,用湖泥、木頭、石塊將水寨的寨牆又修的更加堅固。
當附近的百姓們紛紛開始向外地逃難時,他們驚奇的發現了更多的軍隊,這些軍隊明顯分為三個方向向這裡趕來,一支尾隨那支來路不明的軍隊而來,打著“林”字大旗,而且旗幟上還繪著一隻奇怪的大鳥,聽懂行的人說,那是一隻鳳凰,不過在那鳳凰的周圍似乎還有一團烈火;第二支軍隊則由蘇州方向開來,打著“鄭”字大旗,聽軍隊中的兵卒說他們是鄭芝龍的人馬;剩下的那支軍隊則是從太湖南邊的湖州和西邊的宜興一帶開來,從他們那凌亂的服裝和鬆散的隊形來看,他們似乎不象官軍,倒有些象是附近的鄉勇。
三支軍隊開到水寨附近後,立刻將那水寨圍得嚴嚴實實,隨後便開始從附近各處徵集船隻,看樣子一場水陸大戰即將爆發。
******************************************************************************
“……我軍原有八萬人,經此一戰,現還剩四萬餘人,其中有三萬五千人隨時可戰,不過目前到達這裡的只有兩萬多人,馬滿原率領的後續一萬步兵和兩千騎兵也將在明日趕到,如果他們走的快的話,最快今晚就能趕到。”趙奉站在林清華的面前,正向他彙報著鎮虜軍的損失情況。
林清華默然點頭,他知道鎮虜軍損失慘重,很多部隊完全沒有了戰鬥力,而且現在軍中彈藥奇缺,如果朝廷還不把該送到的火藥送來的話,那麼鎮虜軍可能無法順利攻克眼前的這座水寨。他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