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夫認為,必須妥善安置,同時又不能讓後方省份增加經費。
於是,由國家投資,在內地創辦了國立中學31所、國立華僑中學3所、國立師範學校13所,安置了大量教師和學生。
第二,規定各類中等學校劃分學區。
1938年,陳立夫主持制定了《各類中等學校劃分學區辦法》,頒令各省執行。
這一辦法要求各省根據其人口、交通、經濟、文化發達情形,分別劃定三類中等學校(即中學、師範、職業學校)校區,分割槽設定各類學校,以免重複。
其中學區則注意小學升學兒童之比例;職業學校區則注意配合地方經濟之發展;師範學校區則注意區內小學師資之需要。
這一辦法的實行,保證了戰時中等教育在區域和比例方面達到合理的分配。
第三,統一課程與教科書。
###對中等學校的課程實行統一,1940年公佈了《高初級中學教學科目及時數表》,1941年又公佈了各科目的課程標準,要求各地執行。
其所用教科書也由###統編,交由各書局印製,發放各學校使用。
以上措施,當時雖有人批評陳立夫“統制思想”,“與民爭利”,但在戰時特殊情況下,還是值得肯定的,對中等教育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國民教育方面。
國民教育過去為地方政府所主辦,抗戰時期,陳立夫領導的###也積極推進。
新縣制實行後,要求每鄉設立中心學校,每保設立國民學校,而學校教育要求有兒童、婦女、成人三部分。
為適應這一變化,###設立了國民教育司,主管義務教育和失學民眾的補習教育。
###還專門擬定了《國民教育法》,為立法院透過後,於1944年公佈執行。
為了很好推行國民教育,###制定了《國民教育實施綱要》,計劃分期實行,最後使入學兒童達到學齡兒童90%以上,入學民眾達到失學民眾60%以上。
後僅實施了兩期,到1944年,實施國民教育的後方19個省市已設立國民學校25萬多所,平均每三保有兩所學校,離每保一校之規定,已不太遠,入學兒童已佔學齡兒童總數70%以上。
應該說,在戰爭年代,這一成績是很可觀的。
社會教育方面。
陳立夫認為,社會教育雖是無形的,但在日本侵略的緊急關頭,社會教育對人心士氣的振奮,同仇敵愾心理的激發,是有相當大作用的。
陳立夫對與社會教育有關的文物十分重視,在高校內遷的同時,他分出很大精力主持文物內遷。
文物到內地後,陳立夫親自勘定館址,指揮安放,要求儘快復館,對外開放,以資育人。
除恢復、發展原有的中央博物館、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外,還在重慶創設了中央民族教育館、國立禮樂館、中央美術館等;在蘭州籌設西北圖書館、甘肅科學教育館、國立敦煌研究所等。
這些機構逐步發展,後來都頗具規模,發揮了社會教育的功能。
為鼓舞人心,宣傳抗戰,1938年,###還組織4個巡迴戲劇教育隊,到各地巡迴演出,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教育作用。
陳立夫認為電影、播音是最有效的社會教育工具,他入主###後,在社會教育司增設一科,專門管電化教育,1942年創設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併成立電化教育巡迴工作隊,分赴19個省市巡迴示範,深受各地歡迎。
邊疆教育方面。
1939年,全國教育會議透過了陳立夫主持制定的《推進邊疆教育方案》,1941年,###制定的《邊地青年教育實施綱領》由行政院頒佈,確定“蒙藏及其他各地之人民,其語言文化具有特殊性質者”,為實施邊疆教育的範圍。
。。
艱難進展(2)
規定邊疆教育由###主管,過去由中央政治學校,蒙藏委員會,中央組織部辦的邊疆學校,一律劃歸###主管。
陳立夫深感責任重大,花了很大精力來促進邊疆教育的發展。
第一,派員考察邊疆各地。
除零星派員到察哈爾、綏遠、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等地考察外,###還組織了一個大型的西南邊疆考察團,從1939至1940年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考察,瞭解情況,提出建議,最後由###形成措施,進行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