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動夏、秋季攻勢。志願軍一面堅持談判,一面爭取軍事勝利。為粉碎敵人進攻,志願軍除第20兵團(轄第67、第68軍)入朝參戰外,並有一些部隊陸續入朝輪番作戰。當時,朝鮮遭受罕見的水災,加之敵機晝夜封鎖和破壞我方交通運輸線,參戰部隊在後勤保障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託野戰築城陣地進行堅守防禦,粉碎了敵之攻勢,並進行了有限目的的反擊和進攻。這次防禦作戰,共殲敵25萬餘人,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取得了陣地防禦和對敵堅固陣地進攻的初步經驗。

第二,反“絞殺戰”鬥爭。從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聯合國軍”依賴其航空兵實施戰略轟炸,以我方鐵路幹線為主要目標,先普遍轟炸鐵路橋樑,再重點封鎖鐵路樞紐,最後突擊轟炸鐵路兩頭。針對敵之行動,志願軍除以航空兵在清川江以北上空參戰外,還以高炮部隊機動作戰,重點保衛目標,同時組織部隊搶修、搶運,加強偽裝等。從而粉碎了敵之企圖,建成了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使後方供應進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和反細菌戰鬥爭。從1951年12月開始,至1952年8月基本結束,共8個月。敵為破壞志願軍防禦的穩定性,打破相持局面,以大量航空兵實施轟炸,妄圖切斷志願軍的後方補給線;在前線,進行頻繁的襲擾活動,同時實施了細菌戰。為粉碎敵之陰謀,志願軍一方面發動群眾在全戰線加強構築坑道工事,逐步完善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另一方面則採取積極手段,開展小分隊戰鬥以及狙擊和遊動火炮活動,擠佔敵我中間地帶,攻佔敵突出的連、排支撐點,把鬥爭焦點推向敵人陣地。這次作戰,共殲敵11萬餘人,使陣地得到空前的鞏固,並初步取得了依託坑道工事進行攻防戰鬥的經驗,還戰勝了美國於1952年初在朝鮮前後方實施的細菌戰。

第四,1952年秋季舉行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防禦戰役,從1952年9月18日開始,至11月25日結束,共77天。當時的戰場局勢是:經過1952年春、夏季的一系列鬥爭,志願軍陣地更趨鞏固,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築了坑道工事,增強了翼側防禦;後方供應進一步改善,兵員充實,特種兵逐漸加強,不僅可以堅守防禦作戰,而且具備了依託陣地實施進攻的有利條件。此時,敵防禦工事亦有較大加強,其基本陣地已形成環形支撐點式的防禦陣地,並加強了防守力量。戰役企圖:為了粉碎敵軍可能的區域性進攻計劃,主動打擊與大量殺傷敵人,鍛鍊部隊,取得經驗,為爾後進攻創造條件,在志願軍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下,舉行了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此次作戰共44天,先後對敵連、排支撐點和個別營陣地60個目標發動了77次進攻,殲敵萬餘人,並在反覆爭奪中鞏固了17個陣地。這期間,還進行了上甘嶺防禦戰役(即粉碎敵“金化攻勢”作戰)。此役從10月14日起至11月25日止,分為抗擊敵連續衝擊與反衝擊、堅持坑道鬥爭和恢復與鞏固陣地3個階段。敵我雙方在上甘嶺這個不到平方公里的狹窄地段上,先後投入10萬餘人的兵力(敵6萬餘,我4萬餘),反覆爭奪43天。敵軍共發射炮彈190萬發(最多一天達30萬發),投擲炸彈5000枚(最多一天500枚),最後以傷亡萬餘人的代價僅佔去兩個班的陣地。

第五,1953年春季反登陸作戰的組織與準備,從1952年12月中旬開始,至1953年4月底結束,4個多月。由於防禦陣地日趨鞏固,敵已不可能從正面突破,乃企圖利用其海空優勢,從側後實施登陸作戰,併為此進行了一連串的活動與準備。為粉碎敵之登陸企圖,志願軍進行了大規模抗登陸的組織與準備,如研究和制定了周密的抗登陸作戰計劃,訓練了大批幹部;增調了部隊,使志願軍陸軍總兵力達到20個軍;組織了東西兩個海岸指揮部,加強了海防部署,西海指轄陸軍7個軍(含人民軍),東海指轄陸軍4個軍(含人民軍);加強了戰場建設,僅西海岸即增築坑道總長200公里,縱深增修了兩條鐵路,加修4條公路;搶運儲備作戰物資,全軍共儲存了7個月的主副食。與此同時,正面戰場亦以積極的戰鬥行動進行配合,僅1至4月即在全線組織大小戰鬥760餘次,殲敵5萬餘人,並先後攻占上浦防東山、馬踏裡西山等戰術要點。由於充分準備和戰場上的積極配合,最後迫使敵人不得不放棄登陸企圖。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抗美援朝(5)

第六,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