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古代部落之間、小國之間邊界線的可能,同時由於它扼三峽北岸旱路入川咽喉,又是夷陵西部的屏障,故每遇戰爭,這裡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從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起,至抗日時期石牌要塞保衛戰止,歷代兵家在這裡上演了10多次重大戰爭話劇,所以三峽古長城出現在曉峰絕不是歷史的偶然。

古兵寨全由大小不等的毛石精心砌築而成,沒有任何填充物。

再看一下它的內部結構:它由高大的寨牆;甕城;兵居;巡邏道;戰壕、嘹望孔;箭垛、烽火臺組成,功能齊全。

站在烽火臺上,上下幾十裡的交通要道盡收眼底,寨內的狀況一清二楚。

無論是舉訊號旗還是燃烽煙,均可前後呼應。

透過了望孔,對面的棧道和兵寨的一切歷歷在目。

這裡有踏步,可以通到高大的城牆中間,以利射箭或投石。

這邊是甕城,甕城設計非常精巧。

它是戰爭實踐的產物,是築城工程的一大發展。

二.

“民為國之本,軍之魂。”

此時的宜昌,籠罩在極緊張的氣氛中。

抗日的各方兵力在這裡集結,整編的,整訓的、駐守的,過境的部隊多達十幾萬人。

宜昌不僅是拱衛戰時首都重慶的前沿陣地,也成了訓練,輸送抗日兵力的軍訓基地。

馮玉祥在此緊要時刻,來到前線官兵之中,駐在宜昌城長江南岸的大橋邊;劉家灣;響鈴口等農村民房,面對面對185師及其他幾支部隊開展督導訓練工作。

身材魁梧,面板黝黑的馮玉祥,初進劉家灣時,腰釦皮帶,腳登草鞋,著一身舊軍裝,拒絕了前呼後擁的歡迎,村民和士兵誤以為是一個“伙頭軍”。

過了幾天,人們發現衛兵向他敬禮,一打聽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馮玉祥將軍。

為了他的安全,當地駐軍在交通要道設下崗哨,盤查過路的人,馮玉祥知道後,立即叫來部隊的負責人指出:“真正的壞人、奸細不會大明大白地透過崗哨,設這些崗哨只是給老百姓造成不方便,趕快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