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他一眼說道。
“欣怡,你可不知道,我這好幾天都沒開張了。”陳子奇苦著臉說道。
“老陳,你就別在這裡苦窮了,誰不知道幹你們古玩這行那是三天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啊!”季凡笑嘻嘻地揭他老底,“看你今天這收入,即使半個月不進帳,你也衣食無憂了吧!”
“你小子太不地道,哪壺來開你提哪壺。”陳子奇極力地辯解道。
正在這時,對面博古齋傳來激烈的爭吵聲,“你們城裡人真是太欺負我們鄉下人了,這麼一塊製作精美的年畫雕版,被你們說得一無是處,居然才給五十塊。”
“你如果想賣就這價。愛哪告哪告去。”對面古玩店的馬德才推推搡搡地將一個衣衫襤褸頭髮花白的老農趕出了店裡,“臭鄉吧佬趕緊給我滾遠點,別在這裡妨礙我們做生意。”
老農被他連推帶甩之下直接跌倒在大街上。手中緊緊捧著的一塊木刻雕版也摔出老遠。季凡看到此景心中十時氣憤,連忙跑過去扶起了老農,“大爺,你沒摔壞吧?”
“孩子,你快幫我找找,看看我的那塊雕版被摔到哪裡去了?”老農焦急地說道,“這可是我的命根子。能不能救我兒子的命全靠它了。”
季凡走上前幾步找到了那塊雕版交到了老農地手裡說道:“大爺,這就是你的那塊雕版,你把它收好了。”
“好心人,真是謝謝你啊!”老農眼裡升起了一團霧氣,他用衣袖擦拭了下淚水感謝地說道。
“大爺,你也別太難過了,不如先到那邊我朋友的店裡歇歇腳,然後再走吧。”季凡說著攙扶著老農來到了天星閣。
老農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似乎生怕別人搶去那塊木刻雕版。手裡緊緊捧著雕版,季凡見此情景不由感到好笑。“大爺。你能讓我見識一下手中的這件東西嗎?”
“你是個好人,當然可以了。”老農說著將雕版遞給季凡。這是一塊年畫雕版,上面雕刻的是門神尉遲恭,陽刻的細膩流暢的線條,刀法不失古樸蒼勁,身穿盔甲,手持鋼鞭,一臉正氣,高大威武的尉遲恭形象栩栩如生,這正是最古老的綿竹年畫刻板中典型的武門神。
“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人工彩繪傳千載,齊肩楊柳並坊。”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地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四川省綿繡縣而得名。綿繡年畫起源於宋,興於明清,在乾隆、嘉慶年間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在當時,綿繡年畫的生產規模已相當龐大,共有大大小小的年畫作坊300家,從業人員達上千人。在那個時候,過新年貼年畫是避邪迎祥地民間風俗,人們還設立了專門的行會組織“伏羲會”。
然而隨著農耕社會的漸行漸遠,讓年畫賴以生存的空間越來越艱難,“文革”時期,綿竹年畫更是被徹底禁止,直到文革結束後它才重新得到恢復。
綿竹年畫無論是門畫或是斗方,大部分的構圖,都講究高度的精練,在有限的畫面上較
使用賓主、虛實、響應、開合等對立統一落千丈法則稱、均勻和別緻地裝飾意趣效果,構成了綿竹年畫完整、飽滿的藝術特色。無論是門畫的武將文官還是斗方中的仕女童子,多不設或少設背景,那畫面的白紙,不是畫面的割裂而是有機地聯絡著畫中各部分,這種“取一而舍萬千,明一而現千萬”的大膽構想和處理讓我們從中體味到構圖的力量,從而超越視覺範圍,給人以自由馳騁的理想天地。綿竹年畫自問世以來,就精品輩出,其中尤以清代同治年間老藝人黃瑞鵠地傳世之作《迎春圖》格處奪目。這幅年畫描繪的是清代綿竹迎春會盛況。生動地再現了清代地民俗民風,具有較高地民族研究和藝術價值,屬國家一級文物,被專家學者稱為清代的《清明上河圖》,並曾多次飛往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參展。
老農喝了一杯黃欣怡給倒地熱水,神情放鬆了許多,“文革期間,一個在我們村裡蹲牛棚的四川籍畫家在山上幹活時無意之中被毒蛇咬傷,他生命垂危之際,正好我上山砍柴時經過那裡。救了他一條命,這個畫家為了報答救命之恩,於是就把這塊雕版送給了我,並告訴我說這是他祖上傳下來的木刻年畫雕版,據說也有些年頭了,送給我作個紀念,並再三囑咐我一定要好好儲存它。
我得到它以後一直藏在家裡,從未輕易示人,如果不是我兒子開拖拉機出車禍受了傷急等著用錢,我還真捨不得賣掉它。可是你們這條街上的人欺負我們農村人不識貨。使勁往下壓價不說,剛才差點動手打人。”老農眼裡含著淚水無比委屈地傾訴道。
年畫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