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6部分

十種,全是整個歐亞大陸都沒有的作物。

這三十多種作物裡面,呂布只認得玉米、番薯、馬鈴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菠蘿、菸草等十一種作物。

呂布望著這些作物,不覺啞然失笑,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國人的生活可跟二十一世紀迥然不同。

東漢人沒有辣椒吃,沒有重慶火鍋,貌似也沒有麻將可打,喝酒時也沒有花生米,想炒個番茄炒蛋是不可能的,看戲的時候也不能嗑瓜子,吃不了炸薯條,更吃不了爆米花,對很多現代人要命的是沒有辣椒和菸草,幸好呂布不是特別喜歡吃辣菜,也不怎麼抽菸,否則在他穿越過來的四年裡,他非鬱悶死不可。

幸得有呂布的橫空出世,大膽地派秦誼出海,使得東漢人的生活方式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東漢的國人從此之後可以吃爆米花了,可以吃拔絲地瓜了,可以吃炸薯條了,可以吃南瓜派了,可以在喝酒時吃花生米了,可以一邊看戲一邊嗑瓜子了,可以吃剁椒魚頭了,可以吃火鍋了,可以吃番茄炒蛋了,可以吃鳳梨罐頭了,可以吞雲吐霧了。他們終於活得舒坦一點了。

最重要的是,因為玉米、紅薯、馬鈴薯的出現,可以讓他們不再有人餓死了,溫飽問題很快就會徹底解決,大漢的綜合國力也會因為這些作物的出現而穩壓西方的大秦羅馬帝國,世界格局也必將因其改變,一旦呂布不再為軍糧擔心,他橫掃整個東亞的戰爭步伐也將加快。

呂布知道,若不是自己橫空出世,改變了歷史。這些作物恐怕都要到一千多年的明清時期才能傳入中土。

玉米,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是在明代傳入中土,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才有記載。

番薯,又名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明萬曆年間才傳入中土。

馬鈴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公元1570年傳入西班牙,公元1590年傳入英格蘭。到公元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花生,原產美洲,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記載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大粒型到清代才引進的。

向日葵,原產北美,在中土的種植最早見於公元1621年明朝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稱西番菊,到公元1688年清代陳淏子所著《花鏡》始稱向日葵。

辣椒。原產中南美熱帶地區,直到公元1493年才傳到歐洲,公元1593~1598年傳至日本,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中土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公元1591年明朝高濂《遵生八箋》:“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辣椒一名最早見於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柳州府志》。

番茄,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最早記載見於公元1621年明朝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來自西番,故名。”

南瓜,原產中、南美洲。元末明初已見於賈銘的《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髮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麵同食。”說明元代我國已經引種。

菠蘿,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南美巴西,很早為印第安人馴化。16世紀初,熱帶各國相繼引種。亞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公元1550年引入印度,後又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17世紀初(1605年)由葡萄牙人將菠蘿苗帶入澳門,後經廣東傳入福建和臺灣。

菸草,別稱還有相思草、金絲煙、芬草、返魂煙等,原產中南美洲,後經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傳至歐洲和世界各地,傳入我國是稱“淡巴菰”,這是印第安語菸草的音譯,中國最早紀錄菸草的文獻是明朝張介賓的《景嶽全書》:“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閩、廣之間。”

在這些作物裡面,還有連自己都不認識的作物,書中暗表,它們分別有豆薯、木薯、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等作物。

在歷史上,這些作物引入到中土的時間,可能比前面那些普及型高的作物還要晚。

豆薯,又名涼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羅葛,是一種既可當水果又能當蔬菜的作物,原產中美洲,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可能後來從新羅經海道傳入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