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有益或者至少無害,其中包括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程顥的《春日偶成》(雲淡風輕近午天)、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等。這本書在選編時充分照顧到了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表明當時一些學者已經開始認識到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七言《千家詩》在宋末廣為流傳。一是所選詩篇大多是名家名篇,以此開展詩歌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掌握詩歌藝術。二是所選詩篇大多淺近易懂,讀起來上口,學起來容易,而且便於背誦,極適宜兒童學習。如程顥的《春日偶成》:“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知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這首理學家程頤的七言絕句,自詠閒居之樂趣,把他追求自然舒暢的精神境界寫得平淡自然而親切。又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都是倍受群眾喜愛的名篇佳作。三是所選詩中有許多警策名句,對學童有思想教育意義。四是所選詩篇內容豐富,基本按季節歲時為序,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它可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進一步瞭解社會生活。《千家詩》對於詩歌教育的特殊意義在於它是針對兒童身心特點而專門編選的教材。儘管有人對這部詩集有不同的看法,但它無疑是古代最風行的且流傳時間最長的詩歌基礎教育讀本。後人把《千家詩》作為初級教材,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起來簡稱為“三百千千”,作為蒙學的基本教材。
方逢辰編撰的《名物蒙求》繼承了孔子關於“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主張,主要介紹各種名物知識,涉及天文、地理、花木、鳥獸、器物、耕作、親屬、家庭、倫理等方面的名稱和常識,採用四言韻語形式,全書凡2720字。如:“天尊地卑,乾坤定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麗乎天者,日月星辰。潤以雨露,鼓以風霆。雲維何興,以水之升。雨維何降,以雲之蒸。物無知者,為草為木。”這本書通俗易懂,是古代很受歡迎的一本啟蒙教材。
南宋末期又有了新的蒙學課本《三字經》。關於《三字經》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大學者王應麟。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南宋著名學者,十八歲中進士,以博學多才名振朝野。宋亡後不仕,隱居鄉里著書立說。著有《困學紀聞》、《玉海》、《深寧集》等。其《三字經》繼承了歷史上編寫蒙學教材的傳統,集中了《急就篇》、《千字文》的優點,是一部集識字、自然常識、歷史知識、讀書方法和倫理教育於一身的綜合性蒙學教材,是古代童蒙讀物中的典範教材之一。它繼承了孟子以來儒家傳統的教育思想,開篇即從性善論出發論述教與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中包含著大量合理的內容和有益的經驗,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義。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裡的句子往往言淺意深,採用詩歌的形式,每三字一句,整齊排列,講究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非常易於兒童誦讀記憶。因此,自誕生後,《三字經》就盛行於元、明、清三代,成為古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蒙學教材。清代道光年間,學者賀興思增補了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記述共二十四句。通行的《三字經》共416句、1248個漢字。七百多年來,《三字經》不但是蒙學基本教材,而且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對中國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89年10月,《三字經》英譯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並向全世界發行。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確定為兒童道德叢書之一。
在宋代的蒙學中,屬對是基本的必修課程,屬對和韻律訓練是基本的語言文字訓練。學習作詩是蒙學的一項基本內容。蒙學中學習作詩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填詩,二是模仿。教學童寫詩,重點是教“填詩”,首先是背會三十類韻,接著是用匡紙表韻頭,以便填詩時查閱。而模仿則是實踐訓練的一種好辦法。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九《論文》上)嚴羽在《滄浪詩話…詩法》中說:“學詩有三節:起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而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這些都說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