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追至,見此情景,猶疑不前。曹操親到,督軍向前。趙雲全然不動,曹兵翻身就回。趙雲把槍一招,壕中弓弩齊發。趙雲領兵大敗曹操。劉備細知此事後大喜,欣然謂孔明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趙雲位列其三。
劉備稱帝,為報關羽之仇,欲伐東吳。
——趙雲諫言: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又言: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
劉備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逃。吳將朱然引軍追趕。趙雲趕至救援,一槍刺朱然於馬下,殺散吳兵,救劉備回白帝城。
劉備臨終,託孤於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後,汗流遍體,手足失措,叩頭流血。劉備又囑趙雲:“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劉備臨終託孤,可謂思慮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復囑趙雲盡忠為制。劉禪之君位,可謂穩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後,作《出師表》,出師伐魏。其時趙雲已老,年過七十,故孔明不用。趙雲請命出征。
——孔明曰:“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雲厲聲曰:“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勸不住。雲曰:“如不教我為先鋒,就撞死於階下!”孔明乃令鄧芝為輔。
趙雲兵出鳳鳴山,殺韓德四子:韓瑛、韓瑤、韓瓊、韓班。鄧芝賀曰:“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將,世所罕有!”雲曰:“丞相以吾年邁,不肯見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戰,趙雲又刺死韓德。夏侯楙聽從程武之計,將趙雲重重圍困。趙雲見形勢危急,仰天嘆曰:“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這也許是全書之中,趙雲唯一一次面對險境,不得不放棄的描寫。)後趙雲幸被孔明派為應援的張苞和關興救出。
馬謖失街亭,孔明擺空城計,嚇得司馬懿回街亭。孔明回軍。趙雲、鄧芝伏兵於箕穀道中,以為斷後。魏軍追來,趙雲殺死蘇顒,敗走萬政,護送車仗人馬,退回漢中,沿途並無遺失。孔明對趙雲倍加欽敬。
孔明計議二次出師伐魏。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前往,報趙雲病故。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諡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後主思念趙雲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趙統為虎賁中郎,趙廣為牙門將。
在三國人物中,曹、劉作為君主,擅使權謀。曹操奸險,劉備善偽;瑜亮統軍,而兵行詭道,故多有詐計。孔明智高,多有機關,周瑜雄才,心窄氣隘;關羽義薄雲天,失之於驕;張飛勇猛豪爽,失之於暴躁;馬超英明神武,少於計謀;黃忠老而彌堅,可惜年高唯有趙雲,集他人之長,卻無他人之短。趙雲一生,以其胸中正氣,行得端、立得正。既有忠君之心,亦有愛友之義。拼殺戰場,捨身忘死。身為武將,專盡職守,不參政事。功高不自傲,有智卻深藏。以善始,得善終,英名從未受挫。
世人多喜趙雲,蓋因其一言一行,無不正義凜然,威風凜凜,更兼有君子謙謙姿態。趙雲,矯龍出於亂世,實英雄也!
試作一詩,聊表敬慕之意——贊趙雲:
亂世出英雄,君與別不同。
百萬軍中走,無意名與功。
當陽救世子,謝君情義重。
渾身正氣膽,常山趙子龍!
一
歷史上的趙雲,初屬公孫瓚,後歸劉備,“為先主主騎”(衛隊長),逐步成為蜀漢集團的重要將領之一。平心而論,在那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代裡,豪傑競逐,猛將如雲,趙雲並不算其中最傑出的人物。謂予不信,有史為證──
論武勇,趙雲不及呂布、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等人。呂布“便弓馬,臂力過人,號為飛將”。關羽、張飛都號稱“萬人之敵”,被目為“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