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猛進的同時,一些青少年由於沉迷網路而成癮的問題也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國內司法界出現了第一起因為網路遊戲而引發的訴訟案件。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立了網路成癮治療中心,全國各地紛紛開辦各種大型的網路心理講座,而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形成一個願望:健康上網,拒絕成迷。解說:他叫張瀟藝,生前是一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兩年前開始迷上網路遊戲。張瀟藝根據自己在遊戲中的感受寫了一篇8萬字的網遊筆記《守望者傳》。而自己就是那個無所不能的“守望者”,一個和網路英雄一樣,可以拯救地球,死而復生的復仇天神。由於沉迷遊戲,張瀟藝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而在遊戲中的守望者卻變得越來越強大,一邊是現實角色的失敗,一邊是虛幻角色的膨脹,張瀟藝開始迷失方案。2004年12月26號,在連續上網沉迷網路遊戲36個小時之後,遊戲中的守望者大敗而歸,張瀟藝的精神支柱崩潰了。第二天早晨,張瀟藝留下遺書,像往常一樣,收拾好書包,走出家門,登上了自家那棟24層樓高的樓頂。這段錄影是當天小區物業安裝在電梯裡的攝像頭拍下的,記錄了張瀟藝生命中最後的影像。悲劇發生後,張瀟藝的父母陷入了無盡的悲痛。此時一個名叫張春良的人走進了他們的生活。張春良,網路沉迷社會問題研究者。從2003年到2005年,張春良用兩年的時間,先後走訪了全國各地260家網咖,經過調查,一個想法在張春良腦海中形成,向缺乏自律的網路遊戲商家挑戰,為網癮少年維權。張春良“網路沉溺”社會問題研究者:張瀟藝留下了四份遺書,其中一份遺書是以自己的名字署名的,其它的三份署名是小徒弟、大第安和守望者,這三個都是網路遊戲中的角色。然後在張瀟藝的網遊筆記裡面,有好多次都是他把自己作為網路遊戲中的一個人物,張瀟藝跳樓的那個情節和他筆記裡面留下的那些情節是一模一樣的。解說:在隨後的日子裡,張春良為訴訟做起了準備,而首要的準備工作是聘請一位合適的律師。此時一封電子郵件引起了張春良的注意。張春良:李剛博士是在報紙上看到我的事情之後,他透過電子郵件主動和我聯絡的。他說你做的這場公益訴訟很有意義,我願意為你無償提供法律援助。解說:李剛,清華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第一個公益訴訟網站的發起人。對於這場在他看來勝算機率很小的公益訴訟,李剛有著自己的理解。李剛律師:在張瀟藝這個案件中,被告主要有兩家,一個是遊戲產品的開發商,美國的暴雪公司;另一個就是中國的代理商。記者:那麼這次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嘗試?李剛:這個案件我想有兩個方面,一個作為個人利益的維護方面。另一個角度,我們想透過這個訴訟,將政府應當做的行為在這個訴訟中給提出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彌補法律空白的一種努力。解說:2005年12月27號,張瀟藝去世一週年的日子,記者再一次來到天津。雖然一年過去了,悲劇的陰影仍然沒有散去,不同的是,此時張瀟藝的父母更多了一份堅強,多了一份期待。張建華張瀟藝的父親:其實我已經做到了我覺得,我就勇敢地站出來了,敢於面對這個事實。用我們的事實來提醒那些沉迷在網路裡的孩子們,趕緊醒過來吧,回到父母的身邊。解說:正當張春良和李剛為了中國第一起網路遊戲訴訟案四處奔走,積極籌備的時候,更多的社會力量也在共同為幫助孩子健康上網而忙碌著。2005年3月,由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等五家單位在全社會發起了一場倡導健康上網,幫助未成年人戒除網癮的大行動。而他們所依靠的正是分佈在全國各地許許多多志願者無私的付出和愛心。郝向宏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秘書長:我們的志願者隊伍也在不斷地擴大。到目前來說,我們的志願者已經有將近1萬多人,那麼這1萬多人的志願者涉及到這樣幾方面,他們有心理學、社會學、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同時有長期從事教育的工作者。解說:應力,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幫助未成年人戒除網癮行動志願者團顧問。作為一名志願者,應力除了本校的學生,還透過網路、書信或電話,與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建立聯絡。週末或者晚上應老師就會召集孩子們到自己家中聽音樂、講故事、做遊戲,應老師的家成了心理輔導站。記者:像這樣的你跟孩子們在家裡的這種聚會,大概多長時間會有一次?應力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教授:一星期吧。記者:一個月幾次?應力:一個月次兩三次,有的時候一星期。解說:拉著應老師手的這個少年名叫小偉,今年16歲。四年前,小偉迷上了網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曠課、逃學成了家常便飯,有時甚至夜不歸宿。在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