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姬早就知道趙後有子的事了。而趙後生下的這個公子,現在也正是趙王與鄭王爭論的焦點。
一開始,鄭王根本不想讓人知道趙後又生了個孩子,所以一直瞞著。趙後被重新立為王后之後,外界也不知道她在當夫人時生了個孩子,連鄭王自己的親信都不知情。
後來,似乎是趙後發覺鄭王想不承認這個公子的身份——王后所生與夫人所生是不同的,趙後就主動揭穿此事,讓鄭王措手不及。
事情近日才流傳出去。
趙王得知後,就質問鄭王為何不立此子為太子?
他說趙後嫁給鄭王時是當王后的,這麼多年生下一女一子,女兒已經成了魯國王后,素行貞淑,趙後也是(鄭王自己說的)被小人陷害才從王后變成了夫人,趙王來“質問”鄭王后,鄭王才匆匆把趙後重新立為王后,就算這樣,趙後都沒有絲毫怨言。
這樣一個品德優良的王后生下的公子,鄭王有何不滿?
鄭王啞口無言。
一個剛學會說話的小兒,實在也數不出劣跡。而趙後和她的第一個女兒也都沒有劣跡,他總不能說自己家的種有問題生出來的孩子不好。
所以這個小公子雖然才出生不到一年,但他品種優良,由父母觀之,日後一定是一個好大王。如果他未來會不好,鄭王需要舉出可靠的例子來證實,如果他證實不了,他就必須立這個兒子為太子。
鄭王騎虎難下。
他不敢立,他怕他前腳立了太子,後腳趙王就敢把他殺了,扶幼子繼位。
他不敢不立,趙王不日就要打到望仙城了,等趙王打到城下,他不立也要立了。
前後都是死,怎麼辦?
鄭王那邊彷彿是個死局,姜武那邊的情勢卻是一片大好。
姜武先是帶人潛伏到趙王進軍的路線看他們怎麼攻城,怎麼運兵後就回來了,然後靜悄悄的帶兵進鄭,靜悄悄的佔據城池,全程都是靜悄悄的。
至於怎麼靜悄悄的打仗,姜武的做法是把糧食堆在城外,叫裡面的人開門出來投降,他就帶兵紮在城外,晚一天,糧食就會被軍隊吃掉一部分,等糧食吃完,他就帶人強攻。
結果不出意外,城門都是很快被開啟了。
只有一座城是城主帶人投降,其他的都是城中饑民聯合起來偷偷開啟城門迎姜武的人進城。甚至有一座城是守軍在城牆上問“果真給糧?”
姜武:“果真。”
守將就自己開啟城門出來運糧了,運完也不回城,跑了。
城門洞開,城中無一兵卒。
這座城投降的也很快。
還有城中世家開城門迎姜武進來的,這一家最有意思,迎了姜武進來後,當家的與姜武秘談,說他本是魯人。
姜武寫信來說:“此人姓範,據說是樊城範氏子弟。我記得鳳城有個範氏,因為犯了眾怒全家都被滅了門,不知是不是這一家。”隨信附來的還有范家這一支的家譜和分家時抄走的祖譜。
姜姬叫來龔香,把這個給他看:“是真的嗎?”
魯人跑到鄭國去,還成了當地一座城的一個世家,看祖譜記載,這一支出去少說也有一百年了。
龔香屈指算了算,說:“看樣子是不假。不過要找范家家譜對對看。是真的就迎他們回來。”
姜姬:“范家當時不是死光了?”
龔香搖頭:“他們家是被人害了,但絕不會滅門,必定有活口留下。”
姜姬不解:“……為什麼?”
龔香也不解,他奇怪公主為什麼會這麼問,她自己都留了馮家一條生路,“留下一條根苗,也是替范家留一支香火啊。”仇不能結成死仇啊。
姜姬目瞪口呆,原來斬草除根在這個時代不是人人共知的默契,留下死仇的一條血脈才是正理?
她能理解自己,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這麼幹真夠有病的。
第464章 一計可退百萬兵
姜姬對這個世界的“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是一個無形無象卻深入社會每一階層的準則。在這個獸性還很明顯的社會里,提倡“仁”是社會的自我修正吧。
通俗點說就是“今天我放仇人一馬,日後別人害我時,也該放我的血脈一馬”的美好祈願。因為不管哪一個家族,不管多麼強大; 都不能保證自己的家族永遠昌盛; 那麼當子孫後代落魄之後,希望別人不要對他們趕盡殺絕。
出於這個信念,他們會對“仁”身體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