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一直不顯,但也一直沒掉出前三名。前兩件裡衣中,徐公擬旨的多,陶然只擬了一兩個零零星星的,剩下的都是趙吳鄭王這些不知是什麼的人,後來也都漸漸消失了,只有陶然堅持到了第四件裡衣,並且排位穩步上升。第三件裡,他已經能在徐公的打壓下穩穩的佔在了第二位上,第四件,徐公正式不敵,陶然上位,成了第一個,擬旨是他,頒旨的人也姓陶,一看就是陶家子弟。
出奇的是,花家才是真正沒什麼位置。她從頭到尾找,發現花千降沒攤上過擬旨、頒旨這樣的好差,一道都沒有,他的兒子,姓花的也幾乎沒有一個被封官。她眼睛都快找瞎了才找到花萬里,封了一個酒令。這是一個在朝廷大宴是負責舉旗號令眾人什麼時候舉杯,什麼時候喝,什麼時候放杯子,以及皇帝喝什麼酒,賜酒時臣子接酒等種種規矩的……末流小官。還是侍宴的那種。
這個官歸毛昭管,位在毛昭之下的下的下。
所以花千降可能不忿,給花萬里又封了三個將軍。
姜姬發現鳳凰臺還真是平衡,文武不相統屬。花家插手不了鳳凰臺的事,但他身後有以萬為單位的大軍;可他也不能反,因為他要伸手找朝廷要錢養兵,他自己是養不了的。
朝廷上下應該看花家不順眼,但他們自己也沒辦法統一起來,推另一個人接管花家手中的兵馬。這才是徐公一直沒動花家的原因,不是動不了,而是他幹掉了花家,跑出來爭花家手中軍權的人可能有幾個,也可能有十幾個,甚至可能有幾十個。到時軍權散亂,鳳凰臺只會更加焦頭爛額,倒不如都放在花家手裡,真等要用兵的時候,幹掉花家一個就行了。
朝廷上是真的各自為政。徐公算一個,陶家算一個,其他一定還有既不肯聽徐公的,也不願意聽陶家的,他們或許也會聯合起來,成為第三幫,第四幫,第五幫……
鳳凰臺沒有一個聲音真的能做主,而是想做主的聲音太多了。
姜姬看到都快能背下來了,她心中關於鳳凰臺的藍圖也更加清晰了。
徐公為首,就算陶家緊隨其後,但徐公不倒,陶家還就沒辦法;
陶家第二,不過發跡太晚,收攏的手下不夠多,陶然任太尉,這個是武轉文的官職,不過陶然當上太尉是肯定有意染指軍權的;
花家第三,倚兵仗勢,很聰明的沒有去插手徐陶相爭,也不管朝廷的事;
接下來是,呂家,領頭的呂尚是大夫;
賈家,賈梅也是大夫;
遊家,游上奇也是大夫;
餘下還有兩個大夫,文徒和路花嶺,估計這幾個大夫應該分別是徐公和陶家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以活得久而著稱的世家。
至於陶然的刑議大夫,竟然是一個用來告官的職位。民告官要受刑,他告官卻是職責所在。每年他都要告下去幾個,告完他來審,審完他來判,判完他叫人去殺。
姜姬想了想,讓段小情去了一趟藍家。
藍家住在城外,早就聽說公主來了,卻根本見不到公主。段小情登門拜訪,藍家上下都快樂瘋了。
藍田在公主城,根本回不來,而且好像他也沒能在公主心中留下印象,藍家用不上他,也管不著他。
藍如海特意換了衣服出來迎接,他比段小情還小上幾歲,這次相見,他看起來比段小情大上十歲。
段小情雖然滿臉愁苦之色,但渾身的氣象已經不俗了。藍如海一見,心中既羨又妒。
兩人見過之後,互相問候,說了幾句沒意思的話,段小情又見過藍家後輩,浪費了幾壺茶後,終於說到正題了。
段小情想請藍家去結識陶家人。
藍如海立刻就懂了,這是公主的意思。公主想認識陶家人,卻抽不出人手來,又捨不得段小情這個新長史,就想起藍家了。
哪怕這是一條可能會送命的路,藍如海也願意走上去。
他只有一個要求,想讓藍田回來。
段小情說:“為何?藍田在公主城也是替公主效力啊。”
藍如海苦笑:“藍家子弟中,唯他還可一用,其他人不過是飯桶而已。”
段小情這才懂了,藍田估計是藍家子弟中最明白事理的一個了。
他道:“我要回去問過公主才能答你。”
藍如海懇切道:“我等日夜企盼著為公主效力,絕不敢推諉什麼,望公主明鑑!”
段小情回來跟姜姬學了一遍,最主要的是,他也不是就信了藍如海的話,他還在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