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什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係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係到M國的世界霸權或準霸權地位。透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透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鵰的作用。
二、基於地源政治的戰略考慮M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
它們對M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XXXX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M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準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
這實際是為M國政府勾畫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準,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M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M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
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M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M國曆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
XXXX年夏,M國防部向肯林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為M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M國把剷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肯林政府以維護M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剷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M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M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進M式民主、價值觀在世界範圍內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一直是M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後,美成功地對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進行了改造,並因此深受鼓舞。肯林政府更是將推行美國民主、價值觀作為他這屆政府的一大根本國策,並寫入了XXXX年9月發表的《M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肯林本人對推行M式民主具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熱情。
開戰之前,肯林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M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闢道路。支援肯林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茨更是露骨地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的真實用意。
四、控制中東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XXXX年已探明瞭石油儲量達1120億桶,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M政府官員從不諱言他們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
白宮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沃爾弗維茨公開聲稱,對伊動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據《世界日報》報道,M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我們簡單地看這個問題,伊位克與朝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這個國家到處都是石油。”
在接受《名利場》雜誌採訪時又講道:“由於M國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們就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M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國防部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員和M國公司的執行官參加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監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儘快出售伊拉克石油。這一事實說明,M國想一手壟斷伊拉克石油的圖謀已成為司馬昭之心。
五、項莊舞劍,意在暗算歐洲這是歐洲經濟界流傳的一種觀點,認為M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在於透過控制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石油的出海口,鉗制歐洲的石油來源,削弱歐洲經濟,震懾歐洲資本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