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實在不巧,我家將軍做日剛出門辦事了,恐怕還要過幾天才回來。”劉衡臉上露出扼腕之色。
錢志怡有火沒處,不在說話,帶著兩個僕人進了趙家堡。
進入堡內,只見裡面一片整潔,路上絲毫看不見什麼垃圾,與道路汙穢骯髒的京城簡直是天差地別。
很快給錢志怡安排了住處,然後
然後什麼也沒有了,錢志怡再次被無視了,再也沒人去找過他。
“仲平,這樣會不會太過火了一些。”張步雲有些擔心的對劉衡問道,劉衡笑著擺手道:“無妨,再晾他幾日,等大人回來了再說。”
趙巖此刻正在萊州灣視察建造鹽田的進度,萊州灣地區已經安置了一萬多名鹽工,這些鹽工正每日在灘塗上建造鹽田。
萊州灣大概有7o多萬畝淤泥灘塗可以改造成鹽田,眼看就快到**月的產鹽高峰期,這些鹽工都在急忙趕工。
一些鹽工因此得了水腫,趙巖看到這個情況,連忙調了幾個醫師到鹽場,專門在此成立一座醫院。
負責鹽田建設的是一個叫李忠的本地老鹽工,從事曬鹽已經有三十多年,曬鹽方面可謂經驗豐富。
趙巖關心的還是產量問題,雖然知道渤海灣曬鹽產量最高,但他並不知道具體是多少。
“到**月份時,每畝日產都能達到一擔。若是往年氣節正常,一畝鹽田年產一百二十多擔沒什麼問題。只是這些年氣節變來變去,老漢也不知年產有多少。就照前年來說,一畝鹽田一年還不足百擔,去年又產了二百多擔。”李忠掰著指頭數道。
全球都處於小冰河階段,氣候有些詭變,很難按照常理推算。這灘塗曬鹽正是靠天吃飯的,若是全年大旱,那產量定能倍增。
所以說這東西也保不準年產能到多少,不過這產量算一算還是不錯的。若把萊州灣的鹽田都開出來,按照畝產1oo擔來計算,一年也有7oo多萬擔,3。5億斤左右。
萊州灣地區的鹽田,一萬多鹽工已經夠用了。
產量是不愁,但產出還得賣出,賣不出去也是白搭。
鹽販子分一道販子、二道販子、三道販子。
一道販子一般為二道販子服務,主要從鹽場收鹽。二道販子則長途販運的,把食鹽賣給三道販子。有些二道販子直接自己收鹽,跳過一道販子。
三道販子,則是地方上賣鹽的,把鹽拆成小份出售給百姓,價格比官鹽要低,質量一般也更好。
一道販子從鹽戶手中買到成本低廉的食鹽,價格相比市面上的售價絕對是跳樓價,幾錢銀子就能買到一擔。
賣到二道販子手裡,一般都有一二兩。而二道販子賣到三道販子手裡,價格就會達到三四五兩不等,主要看地域。
個別缺鹽的地區,價格甚至能飆到六兩。若販運到西北那些少數民族那裡,一點鹽甚至能換到一頭牛或一匹馬。
————
第二更!
書評區最近冒出一群自以為是,或者斷章取義的人,有的甚至還沒看文就對小菜充滿了敵意。實在是無奈,小菜也只能腹黑一下
另外解釋一下銀子的問題。
有的讀者認為,明末銀子少得可憐,普通老百姓見不到銀子。這觀點很不符合實際,明朝後期的稅收都開始收銀子了,難道老百姓交稅時見不到銀子?
一個自耕農,一年產出幾十石糧食,扣除交稅的、吃的,把其餘的賣掉,就算沒石只有o。25兩(交稅時的最低水平,不過想來不會有農民會在那個階段賣糧食,除非是傻瓜),一年也能見到幾兩銀子吧!
而那些沒銀子的,大多都是失去生產資料的,而生產資料自然是在地主、商人、權貴手中,他們是手中沒銀子?
另外有人說明末的銀子很少,白銀是康乾時期才大規模流入的。這個觀點小菜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康乾時期銀子突然多起來,主要是因為滿清搶劫去的銀子流入了市場。明末時本身就已經很多銀子了,像鄭芝龍老家就被抄出上千兩,其他的東西價值更是無法估計。
另外文裡說明朝滅亡的原因和稅收過低、思想過於開放、地方過於自治方面,小菜再解釋一下。
稅收過低=土地的利潤空間大=土地兼併動力=大量農民在無監管的環境下失去土地=受災時政府無法救災。
思想太過開放=政府無法引導=什麼妖蛾子都鬧出來。
地方過於自治(管理粗放)=無法施行有效監管=土地兼併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