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敢苟同?”
“陛下,聖人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聖人千年前便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劃分出來了,商人者,無論再怎樣粉飾其行,仍脫不了他們逐利的本色,既是逐利之輩,那便是小人,義從何來?臣以為,太孫殿下所言實乃大謬。陛下立國之初便以商者為賤業,是因為商者逐利忘義,不勞而獲,只知以低買高賣的投機之法為生,為世人所不恥,所以,太孫殿下所言,請為商人從賤籍中提拔出來,此舉乃違背陛下立國之初便定下的祖制,臣萬萬不敢苟同!”
黃子澄一番話說得中規中矩,不卑不亢,引聖人之言,反駁了朱允炆的觀點,群臣聽後紛紛點頭,這群大臣是從小讀聖賢書長大的,對黃子澄的反駁言論自是萬分贊同。
朱元璋眼睛微微睜開一條線,細長的縫隙中,一道銳利如刀鋒般的目光緩緩掃過群臣,隨即他的眼睛又閉上,慢慢吞吞的道:“黃愛卿不愧是春坊講讀官,學識文采不俗,呵呵,你們還有何看法?”
群臣低頭齊聲道:“臣等附議黃大人之言。”
朱元璋神色不變,枯槁的手指輕輕敲著龍案,一下又一下,彷彿敲在眾人的心上,群臣聽著那節奏緩慢的敲擊聲,臉色齊變,額頭上紛紛冒出一層細細的冷汗。
沉默了許久,朱元璋開口道:“你們都附議?沒人反對黃大人的話麼?”
群臣再次齊聲道:“臣等附議黃大人之言。”
朱元璋微嘆了口氣,道:“朕知道了,爾等都退下吧,太孫所奏之事,緩議。”
群臣紛紛面露喜色,“緩議”是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實際的意思是擱置,甚至永久不議。
看著大臣們動作一致的緩緩退出武英殿暖閣,朱元璋的臉色忽然陰沉下來。
帝王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大臣不同,大臣們只看到事情的本身,而帝王看到的,卻是與事情有關的整個大局。
朱允炆能提出與他完全不同的想法,朱元璋並不生氣,對外他是殘暴嗜殺的皇帝,可他對內卻是一個慈愛溫和的祖父,他的殘暴嗜殺,完全是為了朱家子孫。
朱允炆能有自己的想法,朱元璋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這個孫兒是他親自指定的繼承人,將來要從他手中接過這皇位和江山,代替他統治萬千子民,一個皇帝若沒有自己的主見,如何駕馭臣民?從朱允炆的這份奏本中,朱元璋清楚的感覺到,孫兒長大了,懂得分辨是非了。這個認知讓他很是欣喜。
朱元璋感到不滿的,是今日暖閣內群臣眾口一詞的聲音。
不論他們的觀點誰對誰錯,對帝王來說,臣子的眾口一詞,是個很不好的現象,這是臣權駕凌君權的先兆!這種現象十幾年前也曾經在朝堂上出現過,那時朝堂上一手遮天,得意狂妄的人,便是宰相胡惟庸!
今日這些臣子滿口聖人云的迂腐之調,異口同聲的反對朱允炆的觀點,將來呢?將來他朱元璋死後,若是朱允炆又提出一個令群臣不敢苟同的想法,他們是不是也如今日一般,異口同聲的反對,然後君主的法令便執行不下去,如此一來,君權何在?朱允炆如何坐穩江山?他朱家子孫的皇帝權力豈不是會被座下那些迂腐的大臣們給完全架空了?
朱元璋眼皮猛跳了幾下,一股兇戾之氣在胸腔中盤旋蔓延,他又有了一種殺人的衝動。他想把這些迂腐固執的大臣們全殺光,再換上一批聽話的臣子,天下盡在他朱元璋手中,他不介意多殺幾個讀書人,更不擔心沒人當官。
隨即朱元璋又冷靜下來,他老了,殺了一輩子的人,殺膩了,殺得心慌了,他不想再殺人了。
目光再次落到龍案的奏本上,朱元璋的臉上閃過一抹笑意。
“來人,宣袁忠覲見。”
未多時,一身飛魚服的錦衣校尉袁忠虔誠的跪在朱元璋的腳下。
朱元璋閉著眼,緩緩道:“太孫今日向朕奏言,所奏乃商戶之事,你終日伴駕太孫,可知他為何忽然提起這事麼?”
一個自小在皇宮長大的皇室貴胄,忽然為民間社會地位最低層的商人正名,這是個很不正常的現象,朱元璋必須要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袁忠匍匐於地,恭聲道:“回陛下,太孫殿下昨日又去了江浦縣醉仙樓……”
朱元璋的眼睛立馬睜開,沉聲道:“江浦縣?又是那個名叫蕭凡的酒樓掌櫃麼?”
“是。”
朱元璋的眉頭皺了起來,語氣中似醞釀無限殺機:“如此說來,太孫所奏之商人事,不是他的想法,而是那蕭凡指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