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意地論斷和分別,實際上就是傷害,就是打擊。

不是一個人的路,千萬人就必須跟隨。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有選擇的權利,你可以提供經驗,但不要喋喋不休,更不要把自己的階段性結論視為定論。人生還漫長,慎獨的空間無比廣袤,如果一定要眼睛看外面,那麼請你忘掉論斷、忘掉分別,記得鼓勵、記得愛。

我可以不喜歡蘭貴人了,但我不能不感恩最初她於我的扶持。我經由蘭貴人的味道鍛鍊,才逐漸可以接招鐵觀音。她不是最終的師尊,卻是路上的善知識。我也可以在此時啜飲竹葉青,但不代表我會就此沉溺。行路,需要拐杖,但終究還是要扔掉柺杖的。

萬千道路,只為通向自己的一顆真心。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小滿來把盞(1)

喝茶和學佛在某些時候,會有些相像。比如,一些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詞語,因為學佛,才知道這些詞彙是來自佛教用語,如“剎那”“緣分”“一塵不染”“大千世界”,等等。

而喝茶以後,也會碰到這樣的詞,如“火候”,最早是指煎茶的時間長短,火勢的大小分寸。又如“雋永”,從鍋裡舀出的第一碗茶湯叫雋永。這第一碗茶湯不是初沸之後的那層有泡沫、形似黑雲母的水膜,這層水膜因為味道不正,一般要去掉。去掉之後的茶湯,就稱作雋永。最好的,最香濃的,最有回味的,即是雋味永長。

還有相像的地方,就是喝茶與學佛,都能讓我們培養出美德。

所謂佛者,即覺悟了的人。對煩惱覺悟了,萬事心中分明瞭,就是向佛陀看齊了。

而喝茶呢,因為茶的易醒神,防昏昧,而勸導人們勿要蒙沌,隨波逐流;因為泡茶時,水要少,茶香才濃厚,所以由茶性儉樸而寓意人的生活要儉樸自足;又因為茶味嚴正深切,來為人們追求正直、追求律己做了示範。 還有種種美德,皆如臨波照鏡,僅僅這麼一舉杯,就有了許多參照。

想想自己之所以喜歡上喝茶,除了茶本身的味道別致外,也與這些可參究可意會的道理不無瓜葛。

譬如這喝茶的杯盞,幾乎沒什麼特大的。蓋碗小巧,玻璃壺剔透,聞香杯、品茗杯盈手一握,那紫砂壺更是千百樣姿態,脫不了一個“小”字。

以前不理解為什麼這茶器那麼小。看見草莽的人拿了這玲瓏的器皿,不僅他自己覺得尷尬作態,我們在一旁也會忍俊不禁。後來真正開始喝茶,才發覺若器皿龐大,茶香散發得非常快。不僅烏龍是這樣,綠茶也如此。

綠茶性淡,用小些的杯子似乎喝五泡還能有茶味,而大杯子,第三杯就已經滋味寡淡了。《茶經》裡就曾說,“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淡。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明朝的許次紓在《茶疏》中也說:“茶注宜小,不宜過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的確如此,用大杯泡茶,由於水的熱載量大,容易把茶葉燙熟,使茶湯失去鮮爽味,有時候甚至會逼出苦澀的口感來。

一大杯茶,除非渴極,否則誰也不會一飲而盡,況且茶湯滾燙,也不可能一古腦地胡喝。若晾涼些,小杯來得快,一啜而盡,水不留底。要是等那大杯晾得溫度合適了,味道也就老了。

想那花茶為什麼可以用大杯泡,並非那茶經得起浪大港深,而是因為花香可以持久。除此之外,浩大茶器,於茶真是一種浪費了。

而單單杯盞的這個“小”字,令我不由地要心生讚歎!

彷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甘願做微小的部分,不求大,不求人知,不求功業顯赫,只安心於那卑微,安心於腳下眼前,安心於只把本分事、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做好做紮實。 這卻不是容易的事。

所謂立大志,做大事,已經成了小時候每個孩子都容易被教導的話。卻不知道,立大志,做小事,才是中肯切實。

我們看到,特蕾莎修女實踐了做微小的部分。她說我等不及社會完善了,我也等不及進到會堂裡去演講救助貧苦的人,因為我眼前的這個倒在路邊的窮人,他只需要一杯水、一碗粥,我能做的事情就是這麼小,這就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這就去做。

我們也看到,印光大師實踐了做微小的部分。直到今天,當各旅遊勝地多開展建大佛、蓋大廟的比賽時,蘇州靈巖寺,印光大師圓寂前安住的寺廟,仍然那麼小,那麼簡樸。大師生前,曾再三地言明,不要擴建,不要修繕,除非它要塌了,否則不要動干戈於外圍,只一心做本分事為要。而就是在這樣安分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