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水道縱橫密佈,形成了一塊塊‘田’字格,這意味著將來一旦連線哪個湖泊或大江大河,取水、釣魚、賞景、運貨等都將十分方便。
如果閒得慌,就是划著船都能去往城北各個角落,跟生活在那些建立在水面之上的村落、城鎮似得,別有一番意境。
其三,這裡的道路都很寬敞,並且留有輔道,出行會十分方便,不會動不動就擁堵。
並且這裡的路兩邊有一種被忠義伯命名為綠化的東西,即道路兩旁的花草樹木。
它們跟水道一樣,同樣哪哪兒都是,人身處其中,有種進入森林的感覺,就連呼吸都清新了許多。
其四,這裡所有朝向街道的房子都是商鋪,而被商鋪圍起來的地方都是住宅,這些住宅都是三層小樓,樓梯建造在樓房外面,每一層樓梯都通向一處住宅。
稍微一琢磨,他們便明白過來,忠義伯居然把大家的住宅摞了起來,一層樓歸一戶人家。
難怪忠義伯能節省出這麼多空地修路修水道,還承諾足額賠償原地皮一樣大小的房子!
而像是這樣的小樓,城北有許多許多,它們互相之間隔得很遠,並不會阻礙別的樓的採光,中間地帶則大多也有花壇,有的則是專門留出來的農田、池塘、樹林、稻穀場等等,若是住在裡面,雖是位於京城,卻有種身處鄉村的感覺,真可謂是地處鬧市之側,身居恬淡之中。
找來附近的城北百姓一問,才知道整個被忠義伯買下的地皮上將來都會這麼建造。
而設計者呢,正是忠義伯本人,並且還有應天府同知周光幫著出謀劃策。
比如那房屋與房屋中間的田地,就是同知大人讓刻意留下來的,說是可以讓百姓適當的種種田地,修養身心,不求秋收時能種出多少糧食,有趣就行。
按理說這類空地都不歸屬於房子的主人,而是歸屬於忠義伯才對。
但百姓也說了,這類留出來的田地或果林等,產出的一半歸忠義伯,而忠義伯承諾這一半分給全體居住在這一片的百姓,另一半則先繳了稅收,餘下的都歸打理者。
其五,這裡的每片區域都有單獨的名字,就跟那些村落一樣。
它們的名字倒也好記,全是按照百家姓取的,比如‘趙家村’‘錢家村’等,每個‘村子’又分作幾棟幾層幾戶等等,方便外面的人找人,也方便官府登記戶籍。
而在每個‘村子’裡,也是有村長的,這些村長將由大家推舉出來的耆老擔任,一般負責組織安排大家打掃、修理公共區域,分發每年的公共區域的農田、果林的收益等等。
其六……。
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