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問過李德公,待遇優厚的中學教師,那裡不如一個稍息立正的小排長呢?‘啊,’他說,‘我是個職業軍人,自當在軍中求出路嘛。’我又問他為何一定要反對袁世凱做皇帝?李公說,他們那批‘小排骨’,還管什麼‘皇帝不皇帝?共和不共和?’,反正當軍人就要打仗就是了。這是護國軍中的‘小排骨’當時對內戰的觀念。我想當時在袁軍之中的‘小排骨們’,思想也不會是兩樣的。‘排骨’的思想尚且如此,則他們之下的‘兩腳規’(畫圓圈用的小儀器通稱圓規,或兩腳規,因其造型頗像出操的小士兵。故被排骨們當作小兵的代名詞)對內戰的認識如何,就不需多加解釋了。語云一將成功萬骨枯,枯的都是這些‘小排骨’、‘小兩腳規’;啥共和?啥帝制?他們死掉做鬼也不關心啊。當年我替李公寫‘口述自傳’,我勸他對護國戰爭這段經歷,團長以上的大戰略,少談不為過。‘炒排骨的故事’則多多益善,因為那才是一般歷史家所不知道的,也不屑知道的護國戰爭中真正的歷史啊!【讀者可參閱李宗仁回憶錄的六、七兩章。】
護國第三軍也有四至六個支隊,由唐繼堯指揮,留守雲南基地。
三軍無主的護國戰爭
護國風氣一出,兵來將擋,袁政府也立撥曹錕、張敬堯兩軍和馮玉祥一旅入川抵禦。其實蔡鍔這區區數千之眾,間關千里,翻山越嶺而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付蔡鍔,袁軍毋須作戰,只要據險防守數月,蔡軍裡無糧餉,外無救兵,餓也餓死了,會不戰自潰也。
原來蔡鍔犯蜀這個計畫,是他們梁蔡師徒遠在天津便已擬定了的。他們原意本是在控制雲南之後,用雲南全部軍力民力,傾巢而出,一舉佔領四川全省。然後再發動四川全部軍民力量,北出祈山,東下三峽,直入中原,北上幽燕,把老袁小袁一舉打垮。他師徒這項戰略,原甚周詳,誰知它第一步(佔領雲南的計畫),就未能實現。這計畫只是一個湖南佬和一個廣東佬,一廂情願所擬訂的。在這區域主義已迅速抬頭的中華民國裡,其難於執行,是不待蓍龜的(且看今日臺灣)。如今蔡鍔以數千羸卒,裹二月之糧,北犯巴蜀萬重之山,意欲何為?蜀人縱開門揖盜,你數千爛兵,又能盜得幾許?所以蔡鍔伐蜀的關鍵便是唐繼堯的大力後援,誰知唐氏把蔡送上征途之後,便再無一彈之增,一斗之濟。他二人的關係何以一寒至此?衛唐衛蔡之士,一百年來就各為其主了。
吾人治史,筆則筆之,削則削之,不為兩方師爺作注也。但我們大致可以說,兩方皆在鬧情緒;皆為情緒所累。也不會太錯。君不見他們護國三軍之中,竟然沒個主帥。三軍函電來往,悉用‘諮文’。諮者,彼此不分上下,絕對平等之謂也。這在自號‘東大陸主人’的唐氏看來,雲南是吾土吾民,爾等遠來就食,自當客隨主便,反帝抗袁,總應以我為尊。衣我之衣,食我之食,還要騎我頭上,未免太不自量力矣。要我接濟,磕頭來請。可是從蔡鍔立場來看,哼,爾唐蓂賡之有今日,不知飲水思源,還要恩將仇報哉【見上節故事】?嗟來之食,丈夫不屑;反主為奴,焉有此理?何況反帝抗袁是為全民伸張正義,為此反要喪志辱身,服侍小人,情何以堪?朋友,讀者,你說他二人都對?都不對?總之,他二人這樣一鬧情緒就三軍無主了。在近現代中國的軍事史上,哪一支軍隊,沒個上級呢?有之,就是這三支護國大軍了。雖然他們後來於民五五月初旬【見下表】也在肇慶組了一個‘兩廣都師令部’,選岑春煊為都師令司梁啟超為都參謀,企圖先把兩廣的護國軍統一起來。接著又設立了一個‘護國軍軍務院’,選唐繼堯為撫軍長,這顯然又是梁啟超這個聰明人,亡羊補牢的辦法,然為時已晚;這個新建制,徒徒把中華民國政府,一分為二,搞出個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府’來,它本身未發生任何作用,中國近代史就進入‘後袁世凱時代’軍閥亂政的階段了。
以上所述,只是舉一個當國者的情緒影響行為,行為又影響政治的小例子。更大的問題還多著呢。本篇限於篇幅,就不能繼續追根了。
泡沫戰爭的順利收場
所以蔡鍔的伐蜀實在是個泡沫戰爭,脆弱之極,所好的他底對方也是如此。曹錕、張敬堯、馮玉祥,乃至其他的袁黨中人,如湖南的湯薌銘、四川的陣宦、陜西的陳樹藩也是如此。他們何厚於帝制?又何薄於共和呢?對他們來說,生存(survival)才是真理。例如湯薌銘這個湖北人做了湖南將軍,為著報效袁公,他在湖南亂殺民黨,如今湖南人要向他收復失地,討回公道,袁黨又無法保護他,那麼湯氏的自全之道,就只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