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刀鋒》
作者:邊芸
第一編 俠肝義膽 亂世英傑
第一章 捨身除奸美女殺手鄭蘋如傳(1)
·《色戒》從小說到電影,再到故事原型1939年上海“丁默村鄭蘋如案”
·原型人物鄭蘋如,中日混血兒,上海灘有名的美女,曾是上海第一畫報《良友》1937年7月號的封面女郎
·鄭蘋如曾策劃綁架日本近衛文磨首相之子近衛文隆
·漢奸丁默村投靠日偽,破壞抗日,重慶的國民黨當局下令其特務機關抓緊時間,不惜一切代價除掉丁默村
·刺殺丁默村未遂,鄭蘋如獻出年輕的生命,鄭振鐸先生曾稱頌她:“比死在戰場上還要壯烈!”
·鄭蘋如之死是汪偽政權內部李士群與丁默村權力鬥爭的結果
·鄭蘋如之父鄭英伯正直愛國,不願受日偽脅迫出任偽職,後抱恨而終
·鄭蘋如的兄弟鄭海澄和未婚夫王漢勳都是抗日烈士
張愛玲小說《色戒》原型
“只有現在,緊張得拉長到永恆的這一剎那間,這室內小陽臺上一燈熒然,映襯著樓下門窗上一片白色的天光。有這印度人在旁邊,只有更覺得是他們倆在燈下單獨相對,又密切又拘束,還從來沒有過。但是就連此刻她也再也不會想到她愛不愛他,而是——
他不在看她,臉上的微笑有點悲哀。本來以為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樣的奇遇。當然也是權勢的魔力。那倒還猶可,他的權力與他本人多少是分不開的。對女人,禮也是非送不可的,不過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這麼回事,不讓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憮然。
陪歡場女子買東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隨侍,總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絲毫不帶諷刺性,不過有點悲哀。他的側影迎著檯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
這是作家張愛玲小說《色戒》中對關鍵時刻主人公王佳芝心理的一段描寫。《色戒》講述的是在二戰期間各股力量交織混雜的上海發生的一起蓄謀刺殺案件:抗戰時期,一班知識青年欲施展美人計刺殺漢奸汪精衛屬下的特務頭子易先生,派出女學生王佳芝扮成少婦,假裝因香港淪陷搬到上海從商。
王佳芝搬進易先生家後與易太太成為朋友,經過兩年精心鋪排,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寶店,由同謀下手刺殺對方。但關鍵時刻佳芝對易先生動了真情,當殺手到達珠寶店外時,佳芝的感情壓過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易先生雖然因佳芝救了他一命而一刻感動,但脫離險境後,他還是動了殺機,安排封鎖珠寶店一帶將之趕盡殺絕。
就這麼突然間一剎那的感覺:“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王佳芝放跑了漢奸易先生,兩年的精心設局歸於失敗、她自己也上了斷頭臺。在張愛玲心中,女人就是這樣,永遠是感性的和感情的動物,這一剎那“真愛”的感覺,兩年的精心設局也忘了、同盟摯友也忘了、愛國熱情也忘了、甚至連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忘了,只有這一剎那“真愛”的感覺是最重要的,為了這一“真愛”,整個世界及生命都是可以放棄的了。
國際著名導演李安有感於這個謎一樣錯綜複雜的感情故事,2007年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色戒》。
《色戒》是張愛玲唯一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寫於1950年代,到1980年代才發表,30年間修改過數次。儘管在大陸這部小說不太受關注,卻是張愛玲自己極為看重的作品。這個纏綿悱惻的故事脫胎於歷史上1939年上海著名的“丁默村鄭蘋如案”,事件的真實經過遠遠比小說當中更加驚心動魄、可歌可泣。
上海灘知名美女
小說中王佳芝的原型人物鄭蘋如,生於民國七年(1918年),祖籍浙江蘭溪,是中日混血兒。
其父鄭鉞,字英伯,早年留學於日本法政大學,從孫文革命加入同盟會。後為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首席檢察官,兼任復旦大學教授。母親木村花子受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的影響,對中國革命持同情態度,婚後隨鄭英伯來華參加中國的革命活動,改名鄭華君。他們先後有二子三女,鄭蘋如是第二個女兒,從小聰明過人,善解人意,又跟著母親學了一口流利的日語。
第一章 捨身除奸美女殺手鄭蘋如傳(2)
抗戰時期上海淪陷,鄭蘋如一家由於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