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擾百姓,弄得人心惶惶。再不就是他嚴守機密,怕訊息外洩。”羅梅影道。
要是還有別的原因,那只有吳三桂知道了。
吳三桂終於起事了。
這一天,他穿了大明衣冠,率領若干將土,到永曆帝墳前致祭,祭畢,大哭,這一哭,引起下少人忠憤。
隨即,他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興明討虜檄文。
在檄文裡,吳三桂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理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
檄文中又說:
“深悔在李自成竊據北京時,借了夷兵十萬,不料狡虜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深悔拒虎進狼之非,正欲反戈北指之時,遇先皇帝三太子,太子年甫十三歲,只好避居僻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今時機成熟,定時甲寅年正月元旦,恭奉太子祭告天地,敬登大寶, 建元周諮。
這,李詩、羅梅影都親眼看見,於是他二人放心的走了。
吳三桂於康熙十三年發難起事,在康熙十七年八月去世。
康熙廿年二月,吳軍殘餘被圍在“昆明”,到十月間,城破,吳世番自絕,至此,吳三桂的“匡復”終止。
康熙為謀求大清帝國徹底統一,而決心下手削三藩,否則,已經六十二歲的吳三桂,永遠不會冒險反正。
康熙之錯,錯在發動得快了些,倘若能多等幾年,等吳三桂老死,就可避免長達八年的戰禍。
然而,康熙年少,年少之人性急,不足深怪。
康熙向吳三桂挑戰,挑起如此大禍,卻能從容應付,他分遺雄師,駐紮兒個險要地點,節節策應。
康熙第一勝著,在浙江,派兵部侍郎李之芳到杭州,總督浙江軍務,解決了耿精忠的幾名大將。
康熙第二勝著,在江西,派安樂王嶽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進駐南昌,逐一收復了失地。
康熙的第三勝著,在西北,運用曾經反對削藩的圖海,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領滿洲八旗精銳,敗平涼王輔臣,解後顧之憂。
吳三桂之錯,錯在滯留常德與附近的松滋,他夢想與清逆劃江而守,平分天下,而康熙卻指揮若定,處處主動,居然能以一個生長深宮的年少之人,擊敗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將,的確令人不能不刮目看。
所以,他能成為“康熙大帝”,使清的國勢達到極峰,不是沒有道理的。”
更多精彩好書,更多電子書,請登陸霸氣 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