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3部分

並無意抵抗山東兵馬,當今的蒙古已非昔日的存在,山東軍在遼東打得滿清丟盔棄甲,而且被山東軍滅族,蒙古人都是知道的。

一聽到山東騎兵已經進入草原,又偵查到明軍大規模從大同北上,各蒙古部落都意識到了不妙,紛紛跑去向山東軍請降。

然而山東軍一概不理,這些外族向來都是這樣,力量弱小的時候就歸附,一旦強大起來,就會露出猙獰的獠牙。

這次山東軍要的是——掃蕩

全面的掃蕩。

劉恒指揮著五個步兵營,以及盧象升的五萬兵馬,在大同北部形成一個豎線,然後一路向東推進,與向西的四個騎兵旅兩面夾擊。

步兵旅的聲勢可就比騎兵旅大得多了,而且還有盧象升的五萬宣大兵馬配合,不過殺敵效率卻是不那麼高。

畢竟是步兵,追不上那些瘋跑的蒙古人,不過每個旅可以拼湊出三千名騎兵,追殺蒙古人還是有人手的。而但掃蕩起來卻是絲毫不慢,畢竟步兵旅也裝備了馬匹,跟上牛羊群就可以了。

蒙古人跑得了,牛羊跑不了。

沒有了牛羊,他們就沒有食物,人口也就無法增長。

斥候一旦發現牛羊群,步兵旅馬上就會分出一個營或者一個團前去掃蕩。

此時正是春末時節,牛羊群正在歡快的吃著遍地的青草,鳥兒也在草原上嘰嘰喳喳的跳躍飛舞,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麗,然而不速之客出現得卻是那麼的突然。

漠南東部,十多萬明軍一路橫掃,裝備了火炮和先進火槍的山東軍掃蕩蒙古人簡直是輕而易舉。

蒙古人的鎧甲很少,力量又非常分散,而且戰術已經過時了,現在的蒙古人已經是過氣了。

常常一個營六百多人,便能夠掃蕩一個小部落,雖然無法全殲,但將蒙古人的牛羊搶過來卻是輕鬆得很。

步兵雖然很難全殲那些蒙古人,但特點就是穩重,專業的輜重部隊可以護送著俘虜的女人和牛羊撤往後方,那些逃散的蒙古人就算是神出鬼沒的在後方亂竄,也造不成什麼威脅。

輜重部隊有炮有槍,雖然士兵戰鬥力不是很高,但對付蒙古人卻是綽綽有餘,在草原這樣視野開闊的地形,蒙古人在遠處出現時便能提早發現。

在後方亂竄的蒙古人大多都是被打散了,力量並不強,對山東軍的後勤構不成什麼威脅。

輜重部隊和工兵部隊則在後方,前面一路打,他們就在後面一路造稜堡和碉堡,稜堡的建造地點選在了山西西北部的呼和浩特地區。

西部就是河套平原,由土默特佔據,山東軍暫時還沒往西打,而是先清理東部,也就是後世的內蒙古東部地區。

內蒙古東部靠近海洋,空氣更溼潤,降水量也更多,所以東部幾乎沒有什麼沙漠地區,最多也就是一些小沙丘,上面的植被也較多。

例如後世的科爾沁沙地,這個年代還沒出現。

遼代的科爾沁沙地仍然是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地區。遼王朝充分利用了這片土地設立了一些州縣,科爾沁沙地上第一次出現了農田蔽野、道路縱橫、城廓相望的景象。隨著沙地區域開發面積的不斷加大,大面積的沙化現象也開始出現,到了遼代晚期,科爾沁沙地沙化面積日益擴大。

公元1089年,蘇轍使遼時曾這樣描述科爾沁沙地:奚田可耕鑿,遼土直沙漠,蓬棘不復生,條幹何由作,茲山亦沙阜,短短見叢薄。遼代200多年,是科爾沁沙地變化最大的時期,生態環境從森林草原、疏林草原、草甸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退化為疏林草原與草甸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個別地區出現流沙。到了金代,科爾沁沙地與唐代時相比面目全非,呈現植被破壞、流沙泛起、風沙蔽日、行路艱難、人民離散的現象,生態環境出現疏林草原與幹漠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金代可謂是科爾沁沙地歷史上沙漠化最嚴重的時期。

13世紀以後,隨著元、明王朝的建立,統治中心南移,科爾沁沙地基本上成為了蒙古族的活動區域,其經濟活動是以遊牧為主,大大地減輕了科爾沁沙地的壓力,天然植被得到了恢復。到了17世紀初時,這裡又變成了宜牧的優良草牧場。

後世鄂爾多斯西部一般都叫沙漠,而東部則是草原,沙漠化的地區叫沙地,而這個年代的鄂爾多斯東部基本上沒什麼沙地。

東部是一個比較適合放牧的地區,先拿下再說。

衝突每一天都在發生,無論是西進的騎兵旅還是東進的步兵旅,一個個蒙古部落攻破,許多蒙古人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