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殉。這景延廣儘管文無安邦之才,武無定國之力。但他卻有一棵忠義之心,剛烈之節,在石敬瑭賣國求榮的朝廷中,也屬難能可貴的了。
正是:蒿草之下,亦有蘭香。滿朝奸佞,亦有賢良。黃土之下掩美玉,渾水潭內珍珠藏。
欲知後時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回:逼於無奈高行周降遼 見色生心永康王獻俘
上回說到景延廣被囚陳橋驛,不甘受辱,懸樑自盡。次日清早,士兵見了,慌忙報告。耶律德光聽了,不禁嘆息一番。對蕭翰說:“這景延廣倒真是條好漢,孤王本不打算殺他,還打算往後要他替咱大遼做事呢,可他卻自殺了。可惜啊!可惜。”說罷,吩咐士兵把他的遺體扛出去,給以厚葬。又吩咐蕭翰,對他家屬好好撫卹。
昨天耶律德光登基,景延光金殿抗辯之事,本已傳遍汴京。今日景延廣懸樑自盡之事,頃刻之間,也就傳遍汴京。百姓們聽說遼王也給以厚葬,便都紛紛前來弔唁,一時之間,景延廣墓葬周圍,百姓雲集,焚香拜祭。
遼兵見了,不知如何處置,急忙報與遼王。耶律聽了,便問蕭翰。蕭翰道:“褒獎忠義,乃是中國傳統。大王下令厚葬,也同樣是這個意思。他們去拜祭就讓他們去拜祭好了,只要不鬧出什麼事來就行了。”
接著,下令遼兵好生照看,只要眾百姓不聚眾滋事,就讓他們拜祭好了。
且說當日遼王登位之後,朝中百僚順服,京都帖然。耶律德光大喜。認為天下大事,也不過如此而已。隨即下令:改開封府為東京,改汴京之名為汴梁。以恆州為中京,以幽州為北京。並派使差四出催令各處官員立即來京朝覲,但除了就近幾個州縣官員親臨之外,大多州府都只是派員前來上表恭賀,呈函歸附,卻書到人不到。涇州守將史建威閉關不納來使。漢中何重建投奔蜀國,關西一帶全為蜀國所有了。密州皇甫暉,棣州王建等都投奔南唐,淮北一路,皆非遼王所有。幸好日前聞知高行周病重,副將杜知敏又率兵前往青州催糧。遂令趙延壽領三萬人馬星夜奔襲濟州,城內奸細開門納入遼兵後,就在病床上扛出高行周納降。耶律德光聞訊大喜,星夜傳令,高行周仍任原職,加封南路馬步軍統領。杜知敏雖未歸來,也給了個南路副統領的官銜兒。高行周當時重病纏身,動彈不得。待到病癒之時,一切都已成事實。
杜知敏與部下將佐亦勸道:“大人雖然一腔忠義,但如今京師淪陷,主上被俘,天下一片紛亂。我等以一旅之眾,獨守孤城,就如無主孤魂似的。也不知為誰守城,向誰忠義。反正如今雖說接受收編,遼人也不侵害於我,也可保住兄弟們衣食,我等也就此靜觀其變也好。”
高行周左右思量,也是別無他計,也只得順從眾意,暫且安下心來。
最令耶律德光放心不下的,還是那駐守太原的晉陽留守北平王劉知遠。這劉知遠原在石敬瑭麾下,石敬瑭柳林稱帝后,隨即帥師南下,就委他留守太原,原有五萬人馬。石重貴繼位後,彼此之間互生猜忌,遂不聽調遣,更暗下里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尤其近年吞併白承福的吐谷渾部落,收納潘環,王清,王週三部人馬,少說也有十萬之眾。此前兩次派人送書邀他入朝,他都以身體不適,不能跋涉為辭。耶律德光十分惱火,適值太原派使臣王峻齎表入賀,耶律德光發作道:“爾家主帥劉知遠,此前不願臣服南朝石晉,如今又不願臣服我北朝大遼,他究竟打的什麼主意?如今派你前來,有何話說?”
那王峻徐徐答道:“主帥派小將齎表入賀,請大王看錶便知端的。”
耶律德光展開看時,只見表內先是賀遼主入主汴京,接著說河東境內華夷雜處,人心動盪,大局未安,目前不宜離鎮入朝。又說本有上貢物品,但因有遼將駐守南川,未得遼主勅令不放河東人馬透過,故不能入貢,請遼主把南川之駐軍調開,以便河東與朝庭相通……
耶律德光看了,轉怒為喜道:“既是北平王誠意歸順,自當調開南川守軍,以便河東入貢。如今北平王既歸順大遼,孤自保他不失富貴。”隨即令馮道草定詔書,令劉知遠除依舊北平王爵位之外,另封河東兵馬大元帥之職。
馮道是個出名的大好老,專一的是見風駛舵,隨波逐流的政客,忖度著遼主心意,寫好了詔書,呈與耶律德光過目。耶律德光看罷,隨即在御案上取過毛筆,就在詔書中,劉知遠名銜之上,加了個兒字,寫成了“北平王兒”,又下令賞賜木柺杖一根,另差遼使攜帶,隨同王峻前往晉陽,賜與劉知遠。
讀者也許要問,耶律德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