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陽隨駕南下軍隊本來就不多,一但分配到開封,皇城內外佈防,便已所剩無幾,這次三鎮叛亂,朝廷根本已是無兵可派出,只能是靠左抽右調,從各州調動兵馬。郭相身邊僅有三百名親兵。故行前派人到晉州吩咐郭榮,儘快抽調人馬在*等候,以充實隊伍。
少帝劉承祐正因為朝廷缺兵,聽從馮道的話,考慮到郭相位高權重,多在外征戰,在朝臣中極有威信,故派他前往。
郭相行前,又想起馮道的話說的也頗有道理,便借順道之便,進馮府辭行,兼且問策。
馮道見郭帥親臨下問,不敢不答,便道:“……三鎮聯叛,主謀在李守貞。李守貞在晉,遼二代俱掌兵在外,自恃如今漢軍大多曾在他屬下出身,多有恩惠,必念舊情,兩軍交鋒之時,必會反戈相向。故敢於一意孤行,一反到底。”
郭威忙問:“太師所說他‘多有恩惠’,未知是指那方面的恩惠?”
馮道說:“無它,多予賞賜而已。這李守貞人雖貪婪,但不惜對下屬賞賜。不但有功必賞,就是平常時日,也時有小恩小惠對下屬予以攏絡,因而,在下屬之間也確是頗有口碑的。”
郭威聽了,甚覺有理。回身再與幾位大臣商議。楊邠,史弘肇原都是行伍出身,知道臨戰兵將最是虧待不得的,故而異口同聲,要把國庫所有錢財傾囊而出,以助郭帥此行。
但蘇逢吉,蘇尚珪兩位樞密使乃文官出身的丞相,深知當前國庫匱乏,如此次真要把
庫藏花光,恐一時難以支付國家其他支銷。
漢主劉承祐見三鎮叛亂遷延時日,影響國家根本,這次令郭威前往,目的就是想解決
問題,又見諸位掌軍大臣意見一致,他當然就聽他們的了。於是,便命王章清倉盤點,把國庫存藏錢財,悉數交與郭威以作軍需之用。
郭帥有了充足的錢財,自是心滿意足,立即開拔,離京而去。
正是:巧婦難為無米炊,有了錢糧好施為。自古“無糧不帶兵,兵精糧足將帥威。”
要知郭威此行,如何對付三叛,請看下回分解。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十七回回:郭元帥領兵平三叛 李守貞頑抗困孤城
次日晌午,郭相領著三百親兵,旌旗招展,盔甲鮮明,到了*。只見趙匡胤營前,晉州調遣前來的一千馬兵與趙匡胤原日統領的一千人馬列隊相迎,人強馬壯,氣勢逼人。趙匡胤在皇莊招來的三千餘杜威殘部,經過匡胤連日整訓,也顯得有聲有色,五六千人經過匡胤那末一調理整合,一呼一應,也就頗具千軍萬馬氣勢了。
郭帥見了喜出望外。心想:要不是趙匡胤一把抓了這三千多散兵遊勇,俺這支大帥親兵隊伍能有這個氣勢嗎?不能薄待了他們,不能有彼此之分……於是,隊伍進入洛陽,郭相即令當地官員立即配備槍械旌旗衣履,務令部隊旗號統一,衣甲鮮明。接著,又對趙匡胤領來的三千餘人,各各賞銀二両。
賞賜雖不多,影響卻不小。因為這些都是原來澶州駐軍,因杜威降遼被繳械,後來又得悉耶律德光要把他們趕下黃河淹殺,故爾四散奔逃,弄到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就如孤魂野鬼般的。為了吃飯跑到皇莊,如今跟著趙大公子一下子就成了郭元帥的部隊,這已經是兩重天地了。更未料到還未打仗就先領賞銀,個個都喜上眉梢,齊呼萬歲。
郭相看了,暗暗點頭,深感馮道這個老頭看得清,有錢不但使得鬼推磨,還能使得當兵的替你打仗呢。李守貞只記得他曾經在往日的兵身上花過錢,但他不知道那些錢花完以後那人情是會冷淡下來的。這叫“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接著,郭威傳撽宣示皇命,宣召就近州縣各路守將兵馬,齊集洛陽會師,聽候調遣,討伐三叛。不過數天,便有那華州,陝州,絳州,孟州,滑州,相州,懷州等地的節度使,紛紛奉詔領兵前來。
對於來自各路的將士,郭帥均不分彼此,一視同仁,更請各路將領會議軍情,共商對策。各將領見郭元帥虛懷若谷,推誠相待,盡皆心悅誠服,爭相進言獻策。郭帥對下屬亦不帶個人喜惡之分,所有陳請,一律虛心聽從,和顏悅色相待。
依眾人之議:“因為鳳翔,長安兩鎮路接西蜀,且又屢屢與之勾通,故應該先攻鳳翔,長安。若克此二處,則河中李守貞無能為力矣。”
惟華州節度使扈彥珂與趙匡胤二人力排眾議,認為應以主力攻河中。他們獻策道:“三鎮連叛,罪魁禍首是李守貞。他自以為是前朝重臣,在眾人心目中有威望。且又兵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