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二員女將,說說笑笑,領著人馬來到寧州城下,只見城門緊閉,城牆上也是鴉雀無聲的,曾秀英領著一隊人馬,逕自來到城下,高喊道:“你們這城裡的人聽著,我等乃是大周皇帝麾下的人馬,前來取你城池,爾等若是要戰,快快開啟城門出來納命。若是開城投降歸順我朝,可保你滿城平安,當官的依舊當官,當兵的依舊當兵,當老百姓的依舊當老百姓……”
喊話畢,過了一會,只見城樓上轉出一個官員穿戴的人出來答話道:“本官王洪,乃是本州刺史,原來也是中國官員,是當年石敬瑭把十六州奉獻大遼時留任在此的,若你家主帥能保本州平安,本官願獻城歸降。”
二將聽了,驚詫不已,相視而笑,曾秀英道:“怪了,怪了,大公子說的倒靈驗,真的一叫就靈。”說罷,回頭向城上喊道:“你且稍候,待我把我家大都督請來跟你答話。”
說罷,便兜轉馬頭,一溜煙的跑回大營,見了趙匡胤,眉飛色舞的說:“大都督,您說的話真靈,咱們到那城下一叫喚,就出來一個叫什麼王洪的官兒,說是願意獻城歸降,現正等你給他答話呢。”
匡胤聽了,也大覺意外,連忙出營上馬,和曾秀英,王月露來到城下,曾秀英向城上喊道:“城上的那位官兒聽著,咱們的趙大都督來了,有甚麼話你跟他說吧。”
城樓上的王洪看見下面來了一位身高馬壯,紅光滿面的將軍,又聽說是趙大都督,打量就是趙匡胤了,忙拱手作禮道:“趙大都督請了!下官王洪,乃本州刺史,適才聽聞這位女將軍所言,說是如若歸順天朝,可保滿城平安,未知是否屬實?”
匡胤隨即答道:“王刺史請放心,我軍這位女將軍所言,句句屬實,此次乃奉皇上御駕親征,光復幽燕,勸喻河北州府歸順中國的,各州府官員如迴歸我大周,一律官襲原職,有功者另行獎賞,絕不食言。”
王洪聽了,萬分之喜,忙走下城樓,命人開關迎入,直把趙大都督請到州衙敘話。匡胤也毫無怯懼,帶著兩員女將,一隊親兵,便昻然而進,城內百姓多年未見王師,如今聽得中國皇帝派人前來招降,紛紛奔走相告,一時圍觀如堵。
王洪就將匡胤一行迎入州衙,恭請升座,召集合衙官吏參見,匡胤也代宣皇命,王洪仍任本州刺史之職,其他屬吏升降,皆由刺史處置。接著又議此行北伐之事,前方是益津關,匡胤詢及關上守將的情況。王洪也是一一介紹道:“益津關守將名叫鍾廷輝,也是石晉時代把朔方州縣割隸遼邦時遺留下來的官員,多年以來受異邦管轄,也是無奈之事,不過,他也是鳥歸故鄉,狐死首丘,常念中原的。”
匡胤道:“既是如此,不知刺史與這位將軍平常交情如何,”
王洪道:“兩地相鄰,日常多有來往,鍾將軍也是個講交情重然諾的人……”
匡胤道:“如此甚好,一客不勞二主,就請王刺使前往益津關走一趟,勸鍾將軍歸順大周,並代趙某交一封書信與鍾將軍;如能勸得鍾將軍歸降,也就是刺使迴歸朝廷立的第一功了。”
王洪聽罷,欣然答允,接過書信,帶著兩個從人,徑往益津關而去。
原來益津關守將鍾廷輝也聞得大周皇帝領著大批人馬御駕親征之訊,日前曾到下游處登高遠眺,果見下游航道數不清的艦艇滿布河面,旌旗招展,刀槍映日,一望無際,只嚇的心驚膽顫,也不知是禍是福,今見王洪到來,連忙開關迎入。也來不及寒喧客套,開門見山就問起中原來兵的事來。
王洪笑道:“昨日皇師已入寧州,小弟已奉諭歸順朝廷,今日到來。說的也正是這件事。”接著,便把朝廷水陸兩路數十萬兵馬,前來收復朔方幽燕各州縣,但凡是願意歸順朝廷的,一律保留原來官職,
說罷,又把趙大都督的書信交與,並告訴他,自己昨日開關歸降,當時即蒙大都督依舊委任原職,並委弟前來勸兄等等一一告知,廷輝聽了,正在沉吟,王洪又道:“此地本是中國版圖,你我亦是中原人,當年只因石敬瑭媚外乞援,認賊作父,我等這才弄到如斯境地耳。如今中國皇帝親自到此收復朔方,勸我等歸國,還有什麼猶豫不決的呢?”
廷輝聽了,點頭稱是,於是,也帶了幾個從人,與王洪同返寧州去見趙匡胤。去到寧州,只見無數週兵麇集關前。原來北上航道越走越是淺狹,不宜航行,又知匡胤已得寧州,世宗便領禁軍舍舟登陸,前來寧州會合。得知益津關守將也前來歸降,自然十分高興,當即下旨就命二人依舊各守本職,王洪仍守寧州,鍾廷輝仍守益津關,並各加派一千步卒協同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