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說,春秋玉器畫面上盛行裝飾的繁密細小的龍紋圖樣,在戰國時已不可出現(特別是在戰國中期以後)。儘管目前戰國墓中仍有類似玉器出土,筆者認為,它應是春秋時期(或戰國早期)的遺物。因為藝術是一定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和縮寫,所以,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情趣、意識觀念的改變,其風格也必定會推陳出新。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時尚,必定會產生造就不同的藝術風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藝美術品亦如此。
§2戰國玉器:
由於戰國時期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儒家賦予玉的種種道德文化內涵,所以使得戰國時期的王公貴族,皆以佩玉為時尚。從目前考古資料可知,戰國玉器較之春秋玉器品種更加豐富,它突破了春秋時期多以小件為主的裝飾玉、葬玉等,出現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龍形佩、帶鉤等;工藝更加精細,玲嚨剔透,並多以樓空、淺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造型見長;裝飾更加多變,不但有谷紋、雲紋等幾何紋,還出現了螺璃紋、花葉紋及描寫自然生活的圖紋。同時戰國玉器作品中的神獸造型,均飽含著一種緊張的氣勢,大大增強了內在的精神韻律,充分顯示了戰國時期各路諸侯躇躊滿志、意欲爭霸的凌雲氣概。
戰國早期玉器以山東魯國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為代表。其工藝較前複雜,造型亦漸舒展,器體邊角尖銳利落,特別是回首挺胸的龍鳳形象也開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動感。裝飾圖紋則多為較密集的去地隱起的谷紋、捲雲紋等。有的谷紋周緣還刻劃出一條陰線,甚至使之勾連。此時淺浮雕玉器去地並不徹底,多沿圖紋而碾磨,因此產生了一種時隱時現、變化多佯的藝術效果。其中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龍鳳紋佩,更是戰國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該佩玉料細潤,工藝精湛,通體長達48厘米,用5塊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別雕琢有龍、鳳、璃等,並間飾幾何紋。同時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於一器,工藝複雜,難度極大,體現了戰國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戰國中晚期,玉器工藝經過不斷地發展,越發呈現出一派輝煌的景象。此時玉料選擇更加嚴格,潔白溫潤的和田玉比供較前增多。治玉工藝更加成熟,而且由於普近採用了金屬類工具,所以戰國玉器較之早期造型規矩整潔,器物邊角犀利見鋒,紋飾線條幹淨利落,決無拖泥帶水之處。無論是淺浮雕、透雕,還是陰線刻劃,均琢製得精益求精。特別是那張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動軀體的龍鳳造型,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剛健遭勁、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力度。如我們常見的鏤空龍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細潤的質地、新穎的造型設計、滴水不漏細緻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靈透的鏤空、充滿活力的線條和通體生輝的光澤,無不讓人拍手叫絕,歎為觀止。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3春秋戰國玉器的區別:
春秋戰國玉器在5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日益進步,並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貌。當然這種藝術風貌決不會是隨著歷史年代的劃分而斷然隔開的,比如戰國早期的玉器依然遺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風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難以區別。但是當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時尚一旦穩定之後,在整個藝術創作上便會出現一種潮流、一種趨勢。這種潮流和趨勢所造就的藝術特色,就是我們在鑑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下面我們試從三個方面談談春秋與戰國玉器的區別。
1、工藝:在製作工藝上,春秋玉器無論是造型、線條還是碾磨均顯得較為渾圓。戰國玉器則稜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並且技藝格外精湛細緻,就連樓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的光潔明亮,一絲不苟。
2、裝飾:春秋玉器善用眾多的抽象變形、肢解整體的龍紋充填器物畫面,從而顯得繁密不透氣,粗看似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戰國玉器裝飾圖紋較為稀疏,常見的谷紋、雲紋、勾連雲紋、〃S〃形紋、絞絲紋等,線條舒展流暢,工藝精細入微,主紋、地紋均清晰可見,觀後使人賞心悅目。
3、神韻:鑑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時代風格特徵、工藝及裝飾手法外,更重要的還應當細心體會其內在的神韻。就整體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構圖、動態變化等方面較之戰國玉器則顯得神氣不足,平靜而呆板。戰國玉器無論器面、邊角或是佈局,設計得當,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勃勃的生機。其實這種奮發的氣勢和藝術的活力,也是戰國時代的精神所在,戰國人的氣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