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差,就怕比!現在駙馬韋一路西征,為國家開疆拓土,增添無上光彩。
而太平公主勤於內政,所轄區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眾歸心!
崔千尋告訴吉瑣,兩府訂立有“五年計劃”,每年工業、農業和商業都要有一定的升勢,道路要延伸,民生工程要做到,例如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醫院、學堂、寺院建設等等,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沸騰,幹起來就是熱火朝天,完成後大家喜洋洋!
突然間,吉瑣的腦海裡浮起了一個過去根本不會想象的念頭:“難道太平公主繼位,比太子(李旦)更好?!”
第七九十節 大臣們心思
這個念頭越來越大,幾乎佔據了他腦海深處。
以致於他離開崔府時,對於崔千尋打過包票,說武家人即使有人拜相,也斷不會回覆武承嗣時的一手遮天的情況,都不用到太平公主出手的說法,本是他來的主要目的也是心不在焉。
吉瑣有此想法不出奇。
這些年來,太平公主深耕關外,做出的成績是有目共睹!
駙馬韋天縱之才,行政能力其實讓各路大佬心知肚明,但他這人超級懶惰,且心思放在打仗上。
內政之事交由太平公主通盤處理,那麼太平公主的能力又如何?
僅一個宣撫胡人,教化胡人民心的大功業,就讓許多的大官們望塵莫及。
關外的胡人,以驚人的速度被漢化,十年間,他們丟棄了過去的風俗習慣、忘記了自己原本姓名(話說回來,很多胡人都是無姓名的)、說著流利的漢話,起的是漢人姓名百家姓,佛道兩教在胡人中間大行其道,幾乎沒有什麼人信原來的宗教了。
關內,一個官員做得到胡漢一家親不是問題,但象關外這麼大面積的胡人成為漢人,那是極少有的事。
官場流傳著一種誅心的說法:此為魏孝文帝之業!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從山西平城遷都洛陽,他宣諭天下,舉族漢化!
只能說漢語,不可說鮮卑語;只能穿漢服,不能穿鮮卑裝;改用漢姓,以漢族人的習慣生活。
比方說漢人有春節,而鮮卑人以前沒春節的,他們的節日是祭祀長生天和狼神。但漢化後,鮮卑人過起了春節,祭祀的是漢人的天帝!
長生天?
對不起,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老人們的知道,孩子們則說天帝!皇帝是天子!
他們朝廷官名和制度都漢化,如著名的《木蘭詞》(花木蘭)可以見到這次超級漢化過程中的一個痕跡,初始有“……可汗大點兵”,當時按鮮卑人的習慣,最大的boss是可汗,待花木蘭十二年後打仗回來,卻是“歸來見天子”,天子正是漢人對最高boss的稱呼。
這表示十年間,鮮卑朝廷完成了這次漢化。
鮮卑人的漢化非常成功,一代到兩代後,這些鮮卑人的後代都認定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漢人了。
同樣地,韋和太平公主要胡人們交出他們的孩子,在他們兩公母的教育下,待到老一輩的人離去,那些成長起來的孩子,統統都認定自己是漢人。
他們早就習慣了漢人的生活,僅一個小例子:漢人生活中講衛生,身體骯了就要洗澡,而草原上水源並不是那麼隨時隨地有的,加上天氣寒冷,牧民不常洗澡。
知道洗澡的好處後,這些孩子想讓他們半年不洗澡,那簡直不可忍受!
比方說,牧民們到處流竄,嚴酷的冬天,帳篷裡燒著一個用幹牛屎小火爐,冷得慄慄發抖。
按漢人的生活,冬天且不論房屋的抗寒能力更強,大家可以燒火炕、燒暖氣,雙層夾牆!
暖得可以脫光光在屋內跑,為什麼要去帳篷裡受凍?
他們無法迴歸草原上的生活,再也不能回頭。
遵循漢人“大一統”的觀念,孩子們所在的土地,就是漢地,不會輕易將土地分割出去。
關外漢化極其成功,太平公主功不可沒!
她做的是魏孝文帝的事業,那麼她將來會成為魏孝文帝嗎?
……
之前,公主繼承大位是大家想都不用想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她老母都做了皇帝,她為什麼不能做皇帝?
她的行政能力讓人刮目相看,做生不如做熟!
真要是李旦作了扛把子,他有能力治理天下?有能力讓那些驕兵悍將們聽話嗎?
太平公主又不同,衝著她老公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