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開山地師的申請,馮小寶還請求開設大通軍校!
通湟縣鄰近大通河,馮小寶計劃在河邊建立大通軍校,是一座新型的軍校,主要開設步兵科、騎兵科、工兵科和政治科,之後增加“憲兵”,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培養初級軍官,校訓為“忠於皇帝、保家衛國”!分為正取(青年)和預科(少年軍校)兩種型別。
學制二年,一年讀書、軍訓,二年實習,出來後可授初級軍官如火長、伍長等。
其學源極為簡單,那就是上次大非川之戰的大唐將士軍庭的男丁!
既給他們一個出路,也給他們報仇雪恨的機會。
相信他們會珍惜這個機會,接過父輩的旗幟,打上青藏高原,攻克婆娑城(拉薩)。
之所以成立這個軍校,馮小寶大膽預言:四年後,大唐與吐蕃必有一戰!
馮小寶的如意算盤成功了,皇帝悚然驚懼下,遂批覆了馮小寶的申請。
所謂一客不煩二主,大通河軍校與山地師是一套人馬兩副牌子,陳恩佐為軍校的山長之一,崔玄通則偏向山地師。
軍校的開支一樣出自皇帝內帑,這天底下的人也不傻得,軍校這麼敏感的東西,馮小寶只能夠乖乖做事,不要想其他什麼。
連得皇帝兩個恩典,馮小寶雖說沒有升官,卻在京城裡引發轟動,名聲四起!
山地師是新建的兵種,從來沒有過的,專為攻打吐蕃而設,大家深知,吐蕃戰事必定成為大唐軍人掛印封侯的溫床。
軍校更不用說,未來軍官的搖籃,豈可等閒視之。
讀過軍校,就是軍官!
一時間馮小寶在城外小莊的臨時家庭裡上門客盈門,有的推薦山長(先生),有的推薦學生,這個有後臺,那個有門路,誰都得罪不起,馮小寶乾脆利落地把他們拉在一起,進行比試。
第一比文字,有知識者在武力同等的條件下,優先錄取。
畢竟大唐軍隊不缺強壯軍士,但缺讀書人,讀過書的人打起仗來更有頭腦,總結歸納知識面更廣。
第二就是比劃身體素質,分為長跑十公里、舉重兩項測試,再加多一項特別的負重跑。
長跑勝出者,表示身體心肺功能好,耐力好,對於高原環境有更強的適應性。
舉重的重量越大越好,表示舉重重量大,將來高原作戰經常缺乏畜力,得人身自背裝備和物資,
負重跑也針對高原情況,畢竟能夠負重長途行軍,對於高原作戰極有好處。
三項測試之後,得出總成績,以高分者錄取,誰都無話可說。
再到騎射、步戰,請來左衛軍官主持比試,一場場賽下來,人人皆稱說簡直與武舉有得比!
馮小寶原則是公開公平公正,讓人無話可說。
“等你們上到高原,你們就會知道我們現在的測試不過是小兒科!”他對落選諸人如是說。
……
考試分兩場,一場是推薦來的人員;二場是馮小寶請兵部找來的大非川兵敗後失陷、陣亡官兵的子弟。
招募他們入讀軍校,宣告給他們一個機會,將來為父輩、兄弟報仇雪恨!
古人以孝治國,有仇不報非君子,是以人人踴躍報名,積極參加三大項測試。
當然,對於他們標準尺度相對放鬆,畢竟他們不象推薦人員身體素質好和有較強的武力值。
……
除開前兩部分的人員,再有第三部分,那就是通湟縣地區、鄯州民眾、涼州唐家和高原原住民,他們比起中原地區的百姓更加適應高原氣候,是山地師當仁不讓的主力!
因此馮小寶大通河軍校第一期正選人員為三百七十五人,其中第三部分民眾佔了五分之三強,其餘五分之一是各處推薦人選,五分之一是大非川陣亡官兵子弟。
再有預科(少年軍校)一百二十三人,大部分是大非川陣亡官兵子弟!
至於教官,馮小寶自任校長(山長)、楊成獻、程伯喜分為騎兵學堂先生、步兵學堂先生,郭省三擔任工程兵學堂山長,政治學堂則是陳恩佐為先生,另選聘各處教官。
如此人員配備充足,大隊開到了大通河邊地區,配合工程兵,平整土地,搭建營房,準備開學。(未完待續。)
第二四十節 第一山地師
隨著馮小寶與兵部職方司郎中農亦仁共同拉下彩球,“敕建大通軍校”的金字招牌閃閃生輝!
皇帝御筆,寄予了深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