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瓜葛,以免老韋叔給人換了!”太平公主講出原因。
原來如此!
官場上的鬥爭無時不刻,韋待價在關內主持修建鐵路,但水平不如劉審禮,導致朝廷不滿,太平公主特派劉審禮回去助韋待價,不讓朝廷往工部裡滲沙子。
至於這裡的鐵路修建,不用擔心,太平公主幕府裡有的是人才。
朝廷更不可能派人來搶這個位置,要是不如太平公主的意,她可不是善男信女,是個會殺人的公主!
“不過,還有一件事,與諸位先生商議,武承嗣要來了,巡邊!”太平公主緩緩地道。
“武承嗣要來?”大家不能置信,女帝的親侄子,被封為魏王、文昌左相(文臣第一人),有望成為太子的人要來巡邊?
“不,武承嗣已被罷除相職!”太平公主出人意料地道。
他竟然被罷相了!誰幹的?大家發出陣陣的驚歎聲,對出手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第七二十節 廢裡坊
所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下一步就是盛極而衰了!
自武則天登位,武承嗣作為武家離她血緣最近的男丁,將來繼承大寶的呼聲很高,他也多方努力,在朝中結黨營私,以酷吏沆瀣一氣,打擊不從他的人。他權勢之大,在朝臣中已是說一不二,聲勢浩大,誰人難及!
身為文昌左相,主持朝政,大事都經過他的手裡,事情饒不開他。
而且他主管吏部,專管官帽子,誰敢得罪他!
即使是韋在軍中威望很高,也不及武承嗣,畢竟現時中樞主持軍務的是武三思,趁著韋不在朝時,排擠韋的勢力,蠶食韋的地盤,已有一定成效。(不過他也不敢搞得這麼過分,畢竟韋還有兵部尚書頭銜,武則天甚至專門用他來監察軍隊,就是考核!)
但這麼做,反倒對韋起到了減輕女帝疑心的作用。
雖說韋在關外(陽關、玉門關之西)擁有控弦四十萬,恐怖過於全盛時期的突厥人,可是武則天沒看到啊,況且還有她女兒在看著韋,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於是武承嗣成為了眾矢之的,他的同黨,對他的權勢外則羨慕,內裡妒忌,而李唐舊臣以及正義心充足的大臣,則認為他的權勢過大。
眾多的竊竊私語彙成資訊洪流,武則天也知道了,遂提撥李昭德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以分武承嗣之權,對於武承嗣屢次詆譭李昭德的行徑一一駁回。
御吏牛伯通受武承嗣指使,彈劾李昭德有驕上行徑與不臣之心。
結果呢,牛伯通給貶謫崖州作司馬!
這下,朝臣們見識到李昭德的硬朗了。
他有如彗星般地崛起,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李昭德負責營建神都洛陽,籌劃建立文昌臺及神都的定鼎、上東諸門事,深受武則天的信任。
負責首都的基建,他有很多機會見駕,這樣就方便他的行事。
是年六月十五,李昭德進宮見武則天,送上表章《請罷神都裡坊事》,似暑熱中來了一劑清涼茶,讓武則天為之精神一振!
唐制,百戶為裡,五里為鄉,居州縣郭內者(就是城裡)為坊,郭外為村。
坊住居民,四面設牆,中間有十字街,每坊四面各開一門,晚上定時關閉坊門,早上按時開啟,
城裡除了坊,還有“市”,指集中做生意的地方,依舊有圍牆,定時關門開門。
唐朝的裡坊制有其歷史必然性,之前隋末唐初時期,戰爭頻繁,人口缺乏,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成為擺在唐初統治者的一個首要任務。
唐朝在農村推廣均田制,實現“耕者有其田”(實際上就是dang的農田承包制的前身),農民只有屬於自己的田地才會盡心耕種。
但農業生產掙的錢始終不打工,農民有從事打工的衝動,因此大量農民離開土地會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要知道當時畝產遠不及後世!
沒人耕田,整個國家都會陷於饑饉中,為了扼阻這種棄農的趨勢,城裡實行坊市,嚴格管理,實行宵禁,嚴禁盲流,無“城市戶口”的統統抓起來,如此以行政手段控制人口流動,使農民無法自由來到城市,保證了農村勞動力的充足。
但今時不同往日。
奏摺裡,李昭德表明國家形勢已不同於之前,由於人口的增多、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農田水利的建設、畜力的增多等等原因,使得各地的農業生產產生了大量的糧食供給,從而為廢除裡坊制打下了一個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