梢。
在內地,人均分田百畝,還經常不夠分。
這裡,名義上分田二百畝,實際上是他們有多少能力開墾多少畝都沒有關係,只要上交糧食就成!還有大片的無主牧區任由放牧,這對於勤勞的‘中國’農民來說簡直是天堂。
至於突厥人打過來,農民伯伯怕是怕啊,可官府說了在北岸種植、放牧所得,官府包銷,給突厥人搶了,官府不包賠但會給百姓口糧活下去,給他們資金重新來過,一定三年。
軍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雖說軍隊可以屯田,但那些大頭兵們豈願意拿鋤頭,搞不好兵變都有可能!
只要有一絲的可能,那麼就招募國內農民來幹活唄。
此地離國家內地州縣也近,還是可以招募一些農民前來幹活。
總有不怕死的農民。
而在西域就不成了,離國內太遠,大兵們想要吃到糧食真的需要自己拿鋤頭幹活。
有的突厥人試圖越境,很快出現大唐的騎兵,旋風般地趕來,大聲吆喝,驅趕他們。
年輕的突厥人自然忿忿,想動刀箭!
勞資以前的地盤,特m的什麼時候輪到你們唐人來爽歪歪了?
年長的突厥人則止住了他們,點頭哈腰地離開。
面對著族人的疑惑,年長的突厥人苦笑道:“看他們的馬!”
年輕的突厥人看馬匹就明白了,對方的馬沒有掉膘,該死的,唐人奢侈到用糧食餵馬!
過了一冬的馬匹都會“春瘦”,此時長跑作戰的話,死掉的機率非常高!
而用糧食餵馬,有油水(用豆子喂)的馬匹就能跑,不受春瘦的限制。
大家不對等,這仗可怎麼打。
年長的突厥人不僅會看馬匹狀況,還會觀察唐人的精神面貌,看到的是躍躍欲試,想的是突厥人鬧事的那種,唯有長嘆一聲,退避三舍。(未完待續。。)
第五九十節 馬瘟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邊軍敢戰的程度與國內政局息息相關。
國家穩定,就有糧食物資有以供給邊軍。
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飲。
國君或者當朝者政策堅定,有良將為帥,不掣肘。
現時,唐將王孝傑在黃邊北岸的受降城,唐將契明則在契丹故地受降城,一東一西相互唿應。
其他各州邊將也相當踴躍。
韋主持軍務,邊將們的春天到來。
糧食物資供給不缺。
沒有監軍掣肘,將軍們有便宜行事的權利,可根據戰場情況採取必要的措施,一切只為了打贏,不擇手段。
用屁股想都會知道唐將的策略:專殺突厥人的老弱,再宰突厥人的牲畜,最後才與突厥人的騎兵決戰。
胡人是最好的老師,大家向胡人學的,與胡人不同的是,唐人有堅城可據,打累了可以休息,打不過可以躲進去。。。簡直是開了魔法盾去pk,胡人打不著唐人,唐人想打就打胡人,反倒是胡人窘迫,受降城的作用在於此。
韋也不怕邊將造反,說誰造反,首先能不能反還是二碼事,其次反了,他瞬間就能平定叛亂謀反。
他公開宣揚,朝廷上上下下誰都信他,因此武則天任他作為。
再有去年軍隊剛剛加了工資,傾斜的是中央軍和邊軍,邊軍計程車氣旺盛得很。
感覺到唐軍滿滿的不懷好意,又從唐朝反饋回來訊息,唐廷中一心主戰的兵部尚書韋堅決與決定談和的禮部尚書武承嗣頂大牛,單等著突厥人犯錯誤,突厥人唯有忍氣吞聲,只在唐軍控制線外圍放牧牲畜。
好在唐軍不為已甚,對於這等行徑不作干涉。
儘管可以活下去,但哪夠在黃河邊上好!
……
阿爾泰山脈巴拉豐湖突厥營地。
此地是一個大湖,周圍有著一些河流和沼澤地,這樣的地方,從來都是草原部族放牧的好地方。
水草不錯,天時不行,和南邊相比,這裡冷得早解凍得晚,沒法比。
所以突厥人才會對黃河邊上這麼多的怨恨,但現時不與大唐開戰,將就了。
“叮鈴鈴,叮鈴鈴,鈴兒響叮噹!”遠處的馬鈴聲響起來,營地裡的孩童們歡聲叫道:“商隊來了,商隊來了!”
記憶中,每當商隊到來之時,就有好吃的,孩子們非常高興。
成年人望著那面銀狼旗幟導引下的商隊,臉色先是一喜,隨即是愁容。
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