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1部分

組織考試,得出人才謂之“秀才”,之後各縣秀才集中於州,稱為鄉試,主持人員是州刺史或者部裡高官,考出人才稱為“舉人”,最後是各州舉人齊集京城,進行會試,錄得人才為“進士”,會試完再進行殿試,進士為天子門生,乃朝廷的人才,不屬於任何一個官員的門生出身。

實施的原則有嚴格考試規程,做到試題保密,集中人員去考,考官進場就得封場,不得外出等等。

實行“糊名制”,即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資訊密封,甚至是組織小吏重抄試試題,反正就是杜絕主考官和閱卷官看人錄取,確保有實力人才不被人情擠走。

之前國家人才考試是一年一大考,郭待舉認為勞民傷財,今後確定為每三年來一遭,如朝廷有喜事,可開恩科加多一大考。

殿試名次進行分檔,分為三甲,即一甲前三名為“進士及第”乃狀元、探花和榜眼,二甲若干人稱為“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稱為“同進士出身”,所有的殿試人員都是國家難得的人才,不應黜落,即全部錄取!

之前科舉所得進士皆稱乙科,郭待舉為了彰顯文貴,主張進士皆稱為“甲科”

對於制科試題,郭待舉認為錄進士者乃是當官,當官者,首重忠誠和識聖人之言,以考經義為首,當官還得解決中央、地方問題,應以解決實務為主,所以主要考策問,亦即申論,不考詩、賦。

這是務實之舉,對考風的重大改革,因為以聖人之言為首,當將主管部院由吏部調到禮部。

唐初時,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科舉考試,郭待舉以天下人才為重,郎官地位太輕,應交由禮部侍郎或者同級官員主管。

再有一條附件密奏,郭特舉認為“宰相非科舉者不得為之”。

……

此疏洋洋大觀,組織嚴密,方面俱到,操作性強,送到給武則天一看,鳳顏大悅,對上官婉兒嘆道:“可惜世間只得一個郭待舉!”

“嗯?”上官婉兒

武則天彈彈奏摺道:“郭卿可做禮部尚書(主持科舉),但戶部又離不開他!”

上官婉兒微笑道:“朝中有郭尚書確實是有福氣,但太后治下,人才眾多(此乃拍馬屁的話,實際上朝廷官員已經陷於低b水平,好的都給打倒了),若再推行郭尚書所述科舉,則人才正如太宗皇帝聖論‘天下英雄盡入太后彀中矣’!”

“好好好!”武則天在奏摺上批示道:“可行!”

於是大唐人才選拔,就象郭待舉所述的那樣,真正完善起來。

第六三五節 不信

名義上郭待舉上書,但實際內容來自韋,在他看來,權貴控制官位,形成門閥,對於朝廷的危害很大。

一旦家族利益與朝廷利益衝突,官員們往往以家族利益為重,那還得了!

他雖然是個權貴,也利用特權任用他的人當官,但是他的眼光放到了未來。

一旦他為皇帝,那門閥就成為他的敵對勢力!

‘中國’自古以來存在著‘宗族’問題,時人往往重家族而輕國家,若地方宗族還是為禍小,大宗族上升為門閥,對於國家的為禍甚烈。

國家強盛時,門閥乃蛀蟲,不斷地侵蝕國家利益為家族所用,國家衰弱時,門閥直接造反!

真正意義的科舉制度是打破門閥制度的好辦法,雖然門閥也可以供養讀書人考科舉,也可以對科舉施加影響,但不確定因素實在太多了,不會象以前推薦制度和以前的科舉那樣,大家族子弟必中。

利用武則天此次高舉屠刀,打破門閥大家族壟斷,推進科舉!

科舉對於朝廷是極其有利的,武則天就是看到這一點,准許郭待舉式的科舉實行。

換作以前門閥強壯時,尤其是李唐皇子皇孫眾多時,反對勢力強盛,但今非昔比,所有的阻力給武則天一掃而空,科舉制度真正實施。

不知何因,武則天實行甚急,規定於明年完成秀才和舉人科考試,定於後年行進士會試。

……

儘管有韋極力幫襯大唐,但大唐失血是武則天成皇的必由之路,難以挽救。

垂拱五年(六**)正月一日,大饗永珍神宮(明堂),改元永昌。

所謂大饗,皇家祭祀也,那天與眾不同,金碧輝煌的明堂上,太后穿戴帝王的禮服禮帽,腰帶上插著大圭,手拿著鎮圭第一個獻祭品,皇帝第二個獻,太子最後一個獻。先至昊天上帝座前,其次至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座前,其次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