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
雖然德國和英國之間沒有多少直接爭議,20世紀初,還是有一些因素導致兩國之間出現越來越深的敵意。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國的海軍競賽——就艦隊規模和技術進步進行的競爭。
19世紀90年代末,德國政府開始全面推行其全球政治方針一要在全球政治、戰略和經濟中處於顯赫的地位,使德國成為世界強國。“新”德國在世界舞臺上咄咄逼人,只能使其他強國感到震驚和擔心。
對許多德國人來說,阻礙實現世界強國夢想的最重要障礙似乎就是英國的海上霸權。用一位將軍的話說,德國的目標是打破英國的世界霸權,從而為需要擴張的中歐國家騰出必要的殖民地。這首先就意味著要建設海軍與英國抗衡。德國於1897年發動了海軍競賽的挑戰,雖然德國知道10年的時間還不足以達到自己的目標,但還是指望英國最後對競賽的軍費開銷感到厭煩。然而英國的反應恰恰相反。挑戰給英國敲響了警鐘,刺激它全力應戰。海上霸權是英國世界地位和帝國安全的中心環節。英國正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問題。它的帝國負擔已超出所能應付的範圍,工業上的領先地位正從身邊滑向美國,更糟的是滑向德國。1896年,一部名為《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的著作成為英國最暢銷的書。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德國的威脅更使人驚恐不安。一位內閣大臣哀嘆,英國是“疲倦的巨人”。
海軍上將費希爾毫不懷疑,只有德國才是英國未來的敵人。在費希爾的推動下,英國政府以其艦隻的現代化和擴大建造計劃來回應德國的挑戰。到1904年,雙方在戰列艦的規模和速度、大炮射程和精確度以及開發諸如魚雷和潛艇一類的新武器方面的海軍軍備競賽全面展開。
兩國的軍備競賽是在社會和勞工騷亂、國內衝突、財政和預算緊張的背景下進行的。英國進行了一場“要大炮還是要黃油”的辯論。執政的自由黨兩面為難。“海軍派”支援“大海軍”政策和增加海軍部建造艦隻的預算。“經濟派”則希望限制海軍開支,把錢投入到社會和福利計劃中去。隨之而來的辯論十分激烈。《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慷慨激昂地講道,要用海上霸權來交換養老金嗎?從1908年起,內閣中的“經濟派”以財政大臣戴維?勞埃德?喬治為首,也曾一度以溫斯頓?斯賓塞?丘吉爾為首。他不是一個坐等機遇的人,在當時的英國政治中,他是一個“匆匆忙忙的年輕人”。
官運亨通的丘吉爾
1901年,26歲的丘吉爾作為保守黨人進入議會。3年後,由於在自由貿易上的分歧,他退出保守黨,轉向自由黨。他的政治倒戈並沒有阻止他的晉升。不久,他成為商業大臣,1910年改任內政大臣。他全力以赴,成為“經濟派”的領導人,同勞埃德?喬治一起主張簽訂英德海軍協議以減少海軍預算,省出錢進行社會改革。這使丘吉爾受到廣泛的批評,但他卻毫不動搖。他聲稱,認為英德兩國的戰爭不可避免“完全是胡說八道”。
但是,1911年7月,德國炮艇“豹”號駛入摩洛哥的阿加迪爾,以此表明德國決心奪取非洲陽光下的地盤。“豹”號的作用適得其反,使英國、歐洲大陸國家特別是法國的反德情緒進一步增強,丘吉爾立刻改變了看法。從那時起,他深信,德國的目標是擴張,德國擴大艦隊就是為了威脅英國——對這種威脅必須進行反擊。他得出結論,德國就是準備發動戰爭,因此,英國必須集中資源保住霸主地位。身為內政大臣的丘吉爾開始對海軍的實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關心海軍能否應付突然襲擊。他對一些高階軍官在阿加迪爾危機的關鍵時刻還去度假打獵極為不滿。1911年9月底,危機結束,丘吉爾隨即同阿斯奎思首相一道去蘇格蘭。一天,首相突然問他是否願意擔任海軍大臣。“是的,我願意”,丘吉爾回答說。
現在海軍部有了一位全力以赴確保英國在海軍競賽中取勝的大臣。丘吉爾說:“如果我們的海軍霸主地位受到損害,那麼我們民族和帝國的前途以及多少世紀來由生命和成功所積累起來的財富就會不復存在,一掃而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年裡,他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我要像德國明天就要進攻那樣作好準備。”
在這場運動中,海軍上將費希爾是丘吉爾的盟友。他的年齡幾乎比丘吉爾大一倍,剛從海軍退休。儘管丘吉爾早先對海軍預算的抨擊造成兩人不和,但丘吉爾一成為海軍大臣,就馬上派人把老將軍請到他賴蓋特的鄉間別墅,把他爭取了過來。自那以後,費希爾成了丘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