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隱藏方式以及位置,他卻是一無所知。
系統之前就已經回答他這樣的問題。鑑定術只負責鑑定,而不負責指出隱藏東西的位置。
不過以這幅畫來說,根本不需要像財神擺件那樣去尋找,因為那幅真品畫作定然隱藏在這幅贗品之中。
至於怎樣被隱藏起來的,陳逸也是有些猜測,高存志在講解一些書畫的古玩知識時,自然將書畫最基本的裝裱給他們講解了一遍。
在沒有進入古玩行中時,陳逸一直以為這一幅幅的卷軸畫,都是直接作在帶有畫軸的畫卷上的。
可是在劉叔所在的古玩店,呆了幾天。他便知道了,所有的書畫先畫在紙和絹上。然後再裝裱起來,變成一幅幅可以懸掛起來的立軸畫,或者是放在鏡框中的鏡片畫。
至於裝裱的流程,在高存志的講解下,陳逸也是瞭解了很多,非常的複雜,普通人可以去學習古玩,去淘寶撿漏,但是這裝裱畫作,沒有長時間的經驗,根本無法做得來。
而裝裱起來的畫作便於欣賞,易於儲存,並且在裝裱過程中,一些殘破的地方,也可以修補完整,三分字畫七分裝裱,這是書畫裝裱界流行的一句話。
好的裝裱,不僅能保護書畫,還能增加視覺上的欣賞效果,而現在古玩市場,拍賣市場上的畫作,鮮有不裱者出現。
高存志所講的裝裱知識非常得多,讓陳逸第一次深入瞭解了這一個行業,熟悉裝裱的手法和過程,對於鑑定書畫,有著很大的幫助。
往往一件書畫裝裱成立軸畫,要在其後面貼上幾層的紙,稍有不慎,畫作便會毀於一旦,所以,一些珍貴的畫作,其主人寧願去京城找尋大師裝裱,也不願隨意的讓這些平庸的裝裱師裝裱,這些人可以說是字畫殺手。
在裝裱過程中,一幅書畫的後面可以被貼上幾層紙,那麼其前面自然而然同樣可以貼上紙片,來進行掩飾或者說隱藏。
在高存志講解的知識中,陳逸記得最清楚的有一點,那便是一張宣紙,可以有很多層,齊白石大師所用的宣紙,最厚的可以有十多層。
由於宣紙的壽命較長,而是每一層都可以浸染墨水,這也使得一些商人利用裝裱,將一幅書畫劈成幾層,然後再分別將劈下的每一層畫作託裱加厚,這樣一件作品,有時就會變成兩件或者說多件。
只是劈開後,即便是最上面的一層,其色彩也不如原作濃厚,所以作偽者還需要按照原作加以描補,再用一些方法做舊,令人真假難辨,而且不老實的裝裱師經常會用這種辦法偷竊別人的畫作,這也使得尋找一個信得過的裝裱師,成為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不過從這幅畫上來看,應該是用裝裱的手法,在畫作前後加了一些紙片,將畫作隱藏在了其中,對於裝裱,陳逸也只懂理論,而無實踐經驗,更何況裝裱完成的畫卷,每一層都粘得十分牢固,沒有一定的經驗,想要在不破壞下面真品畫作的情況下,將上面隱藏的紙片揭下來,那簡直難於上青天。
揭裱比裝裱更難一些,其流程也是極為複雜,高存志曾坦言,他能夠裝裱畫作,但是揭裱的話,就需要專門的裝裱大師來完成。
現在陳逸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將此畫儲存起來,等到回到浩陽,再讓高存志找人揭裱,來讓隱藏的畫作重見天日。
第二種便是在嶺州找沈羽君的師傅,或者是今天古玩城所遇到的那位老爺子,他們身為畫家,哪怕裝裱技術不行,但是總會認識一些裝裱技術高明的大師。
至於那個黃鶴軒,剛剛從山上下來,恐怕比他還更加的人生地不熟,自然不在考慮之中,那位錢老爺子,只見過一面,但氣度不凡,想來值得信賴。
沈羽君的師傅,身為嶺南畫派傳人,又於他師傅高存志是朋友,那麼也算是熟悉之人,讓他找人裝裱,應該不會拒絕。
只不過無論高存志還是嶺州的這二人,他都必須要找一個理由,來讓他們裝裱這一幅價值不到一萬的畫作。
否則以這幅表面畫作的價值,這些人一定不會將其放在心上,甚至於勸說他不去裝裱,在裝裱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了這幅畫作,他又做何解釋,怎樣發現了裡面隱藏著真品,或者說根本沒有發現,只是想裝裱一下,這樣根本說不通,也會讓人對他產生不滿。
他鑑定系統的秘密絕不能被別人發現,所以,他必然不能讓別人懷疑他淘寶撿漏的過程。
陳逸想了想,決定詢問系統,雖然系統對他提出的問題,時而回答,時而拒絕,但很多時候,還是會回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