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會開車,可沒有駕駛證,這年頭又沒有高速,跑國道的情況下,李想也不敢隨便摸車。這年頭國道上查車的能從健翔橋一直排到八達嶺去,快過年了,人家就指著這個撈點外快呢。敢在這個時候無證駕駛,你做死吧!
李想的老家小城村就在燕山山脈的崇山峻嶺和延懷盆地的交界處,村子的北面就是高達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青色大山,村南面就是相對平緩的延懷盆地,至於著名的龍慶峽,就在村子的西頭。
後世因為龍慶峽的緣故,小城村這個華夏大地上毫不起眼的小村莊也發展成了明星村莊,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和開發,在七十年代只有一千多居民的小村莊,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比鄉鎮還要發達的大村落。
前世李想也經常帶著兩個孩子回老家,那時候的小城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二層樓,飯店、旅館隨處可見,無論是否休假,每天來往的遊客多不勝數。
可是現在,雖然龍慶峽已經進入到了開發期,可現在華夏老百姓畢竟還不算富裕,前來旅遊觀光的遊客還不算很多,因此佔據了得天獨厚位置的小城村,現在的模樣和十年前差不許多。
李想家的祖宅就在村西邊,這一塊住的基本上都是他這一個院裡的親戚。相比於二十年後這塊地方到處都是樓亭閣宇的情況,現在這裡一眼看過去,到處都還是平房,甚至一些土坯房都還有。
李想他們一家人是中午頭到的,大爺、二大爺、大姑和二姑四家子人早就等著李想一家子呢,這五家人加起來足有三十多口子人,在大爺家的院子裡擺了足足三桌才坐下,要知道大爺、二大爺都已經是當爺爺的人了,大姑也當奶奶了,這拖家帶口的可不就這麼多人嗎?
幸好李想臨來之前,將桑塔納的後備箱都給塞滿了,裡面放的自然都是一些現成的吃食,其中以熟肉為主。別的不說,光是“月盛齋”的醬牛肉,李想一口氣就買了三十斤,甚至大清早的李想更是直接跑到西四南大街剛開張的一家“德州扒雞店”買了十五隻熱氣騰騰剛出鍋的德州扒雞,至於其他的吃食也不少,因此大爺家僅需要將這些熟食熱一下,再炒點青菜基本上就可以了。
菜式雖然不多,但勝在量足,儘管天氣很冷,可大家夥兒都吃的特開心。相比與城裡,現在小城村的生活水品還是非常低的,就像今天這三桌子菜,老家這些人就是過年的時候都很難吃到。因此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一個二個的都吃的滿嘴油花。
吃飽了喝足了,稍微休息了一會兒,老爸他們姊妹五個連帶這李想、李藝以及大爺家的大堂哥,一起去了新修的墓地。
小城村李姓家族的祖墳原來在村西邊,整好在龍慶峽風景區的範圍內,其實早在三年前,當地政府就要求讓遷墳,畢竟龍慶峽已經被確定為風景旅遊名勝區了,要是在這風景區內忽然看到一片墳頭,說實在的,那的確是挺膈應人的。
只不過這祖墳哪裡是說動就能動的?是吧,這是祖墳,不是個人墳,你讓我遷我就能遷的,這片祖墳地裡埋著幾百個老祖宗呢!再說了,你讓我遷墳,往哪兒遷啊?咱們華夏老百姓都講究這個,原來這祖墳的風水不錯,你要是不給找塊風水好的地兒,我才不遷呢,破壞了風水怎麼辦?
山區裡的村民民風彪悍,你要真敢強行遷的話,回頭我就掘你家祖墳去,誰怕誰啊!
於是兩邊打扯扯一直扯扯了三年多,最終當地政府才在村北面的山地上給劃了一片地,當做是祖墳的新墓地。
李想一家子今兒個來老家,主要就是看看這片新墓地。
從村北出了村走不了多遠,就能看到那邊半掩在山坡樹木之間的新墓地。李想雖然不懂風水學說,可多少也聽說過這墳地依山傍水應該是比較好的位置。
而這片新墳地,就是在一座小山的南坡上平整出來的一塊足有三畝地大小的平地。在這座小山的下面,就是白河北乾渠,因此這塊墳地也算的上是背倚青山面臨水了。
現在這塊從半山腰上開出來的地,有很多人正在上面忙碌著,圍著這塊地已經建起了一圈白色的石質柵欄,柵欄裡面,足有三十多個人在裡面忙活著,前面已經修好了很多新墳塋,都是用比較好的材料修葺的,不過也有不太好的,想必是家裡條件不好的人家的祖墳。在這圈柵欄衝南方向的正中間,一座白色的牌坊已經豎了起來,在牌坊前面的左右兩側,則是兩個足有兩米多高的漢白玉獅子。
很氣派,相當氣派!
“興邦,繡穩,這塊地兒咱們特意請了咱們這一塊最著名的地師先生給看了看,這地師先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