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如果馬化龍不留在京城,而且下放到了下面省市,別說是提拔,但是擔任一省副書記、常務副省長這是絕對沒有問題。這都總比他擔任政協副主席要強。
八卦是人的天性,很快,京城就有準確訊息,所有人都知道不放馬化龍是張青雲的意思,張書記為什麼不放馬化龍,不放他走,又不重用他,張青雲的意圖呼之欲出了!
馬化龍是張青雲履新京城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厲害的一個絆腳石,張青雲果斷出手,把這塊絆腳石踢向一邊,現在看來,這還遠遠只是開始。張青雲不僅是要殺雞儆猴,而且還要把馬化龍這個出頭鳥打造成標杆。讓所有人長期引以為戒,這一手的確是太狠了吧?
據說。馬化龍到政協上任。京城政協主席萬讓朝在安排歡迎儀式的時候都不知道用什麼規格,著實是煞費了一番苦心,而京城的各路媒體都刻意低調淡化這件事情,僅僅是京城日報一個極其不顯眼的位置有一條短訊息報道了馬化龍工作調整的新聞。
但是京城的媒體淡化這條新聞,網路上卻熱傳這條新聞,海外媒體更是把這則新聞當做分析共和國政治方向變化的重要事例。
紐約時報就花大量篇幅報道的這條新聞。他們所用的新聞標題也十分驚人,《共和國未來主人的鐵腕政治》。在報道中,外媒第一次把張青雲報道成了共和國未來的領袖。
在這篇報道中。撰稿人深刻的剖析了共和國政治的特點以及共和國政壇官員的晉升之路。縱觀張青雲的晉升之路,完全就是共和國重點,培養未來領袖的套路。
文章指出,共和國一向都是派要員擔任京城的市委書記,一般京城市委書記都是國家領導人級別。但是張青雲在資歷和威望還不夠的情況下入主京城,這很能反應共和國現任領導集體的心態。
共和國中央是希望快速的為張青雲積累更多、更有說服力的政治資本。從而為其順利進軍中央做鋪墊。
最後,文章報道的就是張青雲在京城擔任市委書記以來的所作所為,張青雲針對馬化龍的打壓被撰稿人說成了殘酷的政治鬥爭,張青雲利用其慣有的鐵腕和鐵血手段在京城大肆清除異己,打造自己的核心班子。
京城一如既往的高溫,在近四十度的高溫下,張青雲出席了京城首屆高科技企業高新技術展示博覽會開幕式。在開幕式上,他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再一次提到了京城城市建設的目標和未來的城市定位。
而這一次。張青雲對“包容”二字的詮釋更為徹底和清晰,京城需要更加包容,尤其是在文化方面,京城需要相容幷蓄,要給外來文化。西方文化提供更好的生長和成長土壤。
張青雲講到,在世界現代化的今天,世界的文化交融已經成為了核心的重中之重。地球村已經是名副其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京城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要想在國際化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就必須要更加包容!
張青雲的這個講話被京城電視臺,央視重點播報,人民日報發評剖析張書記提到的“包容”二字的含義,整個京城圍繞著這兩個字。做了一次大的、徹底的辯論和頭腦風暴。
京城政壇的有心人很容易把張青雲的這次面對公眾的講話,和張青雲在市委委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聯絡起來。張青雲主持召開市委全體會議。明確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在他的講話中,“包容”兩個字也多次被提及,但是在黨內的講話,他更注重改革。京城要更加包容,首先政治上就要改革,黨和政府首先要變得更加包容和務實,要充分給予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權利,要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的積極作用,真正的讓四套班子協調統一,讓京城政治更加科學合理,從而讓整個社會更加的和諧。
張青雲的這次講話,可以定性為他在京城的施政綱領,他這次講話的意義非常重大,同時備受關注。京城各方勢力都在第一時間組織學習張青雲的講話,幾乎所有的人都在重新審視京城政治的未來變化,一場變革在悄悄的醞養。
張青雲辦公室,張青雲履新京城幾個月了,班子內部基本都清楚了他的風格。都知道書記在小範圍的碰頭的時候。從來不喜歡用會議室,一般都會把人叫到他的辦公室,以一種休閒、非正式的方式把問題敲定。
今天,張青雲辦公室一共四人在做,除了他自己外,市長、市委副書記周邦明,副書記金耀,組織部長段春華在座,有段春華在座,這次碰頭討論的自然是人事問題。
段春華年齡50多歲,人很瘦,戴著金絲邊眼鏡,很有學者的氣質。實際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