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飽讀詩書,精通漢學。
在家人相續抑鬱寡歡去世後,他一個人流浪在草原,後來碰到那日松想學漢語,機緣巧合成為了他的老師。
他雖然是漢人,但是從來沒有踏足過中原的土地,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一眼故土。對老師這一願望,那日松自然樂於成全,就將他充作翻譯人員一起帶上。
那日松道:“其實老師應該知道的,我們蒙古一直以來的敵人都是金國,和孟朝卻是無冤無仇,將來也絕不會於孟朝為敵。相反,金國卻是我們蒙古和孟朝共同的敵人,他們掠奪我們的財物,屠殺我們的臣民,貪得無厭無惡不作。我不明白孟朝為什麼不接受我們的好意,如果能聯手滅金的話,我們都能報仇不說,而且孟朝也會重新拿回他們失去的土地。對於孟朝對蒙古的冷待,我真的深表痛心!”
說著狠狠飲下一杯烈酒。
馮若松從小生長在蒙古,對孟朝並沒有多少的歸屬感,但是幼時長輩對金國的深切痛恨卻是記憶猶新,他自然樂意見金國滅亡。
他舉起酒杯沉吟道:“那日松,你不妨多拜訪一下幾位皇子,多多表達蒙古無意與孟朝為敵的意思。”
雖然做了未必無用,但是不做就什麼也不會有。
而且據他所知孟朝的幾位皇子都對永平帝座下皇位虎視眈眈,也許他們會有些其他想法也不可知!
“老師的意思是?”那日松不解。
馮若松嚥下口中的酒,慢慢道:“那日松,你知道一個家族,國家,往往從內部開始破壞是最快的。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追求有是不同的,你要看他們想得到什麼,而你又能提供什麼,我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那些皇孫貴族哪個沒有私心,就像是前朝的皇族不是無視子民的死活,才滅了國,自己也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換了哪個皇朝都一樣。所以隨便吧,不管怎麼樣也好,他反正已經老了,比起孟朝蒙古才更像是他的家。行不行的,就看那日松的運氣吧!
作者有話要說: 大家,晚安!
第110章
那日松就像是不知道城中對蒙古的種種傳言,開始頻頻拜訪各皇子府上, 不過別人信不信, 堅持蒙古對孟朝一直抱持著友好之心, 絕無侵犯之意。至於屠城殺人一事, 他認為打戰哪有不死人的,如果他們不抵抗投降的話,也不會遭遇這種待遇。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他不覺得蒙古做錯了。
他在開封停留期間, 特意打聽了朝中局勢, 也知道到底哪幾個皇子有競爭下一任皇帝的實力, 心下有意結交, 並送上了準備的禮物。
礙於他是使臣的身份,皇子們也不好太冷落他,客氣的回贈了禮物。但是並無意深交,不說永平帝明顯的傾向於金國的態度,他們自然要跟著走。就是單從他們本身論,關於蒙古會成為未來的強敵這一概念還是模糊的。
對他們來說, 不過是又一個野蠻未開化的民族, 哪裡值得他們低下高高在上的頭顱, 折節下交呢?因此對於那日松甚是敷衍了事, 而且也不認為遠在千里的蒙古能幫上什麼忙, 歸根結底還是輕視的。
那日松自然能察覺到他們的態度,他冷笑,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目的, 他還真看不上孟朝的這幫皇子。
索性當前只是試探,那日松也沒有抱著一定成功的希望,關鍵要先打通關係,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用上了!
不僅如此,他還留意到了孟朝重文輕武的習慣現象,領兵打仗的將領竟然被文臣壓制,真正有實權的都是讀書出身站在朝堂上的人。
不像蒙古以實力為尊,哪個部落掌握的兵多,糧食牛馬豐盛,地盤大,首領就有更大的話語權。
他覺得很有意思,認為那些文臣也可以結交一下,因為他們在朝上說話更有分量,是值得投資的物件,說不定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不過他也瞭解這些讀書人的脾性,輕視鄙夷他們外族人,看不起他們這些關外民族。
但是那日松相信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固執的,閒著也是閒著,他決定在孟朝剩下的日子裡,多認識一些官員發展一下關係,誰能肯定未來沒有用處呢?
那日松優哉遊哉的京城亂晃,漫無目的彷彿抱著純粹的好奇之心,造訪各府門第,即使遭到了冷遇也不過一笑置之。不少人甚至暗諷這蒙古人冒然登門拜訪,果然是野蠻無知,慢慢的也不當他是一回事。
金蒙使者的到來,在京城學子中造成了熱議,不時在